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2020>>脱贫攻坚 大决战>>正文
精准施策拔“穷根”
——原平市委老干部局驻大龙门村扶贫纪实
2020年06月19日 12时11分   忻州日报

只有开对“药方”,才能拔掉“穷根”。原平市委老干部局扶贫工作队解放思想,求变求新,带着真心真情扶贫,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奋进之歌。

致力调查研究,摸清所有资源的底子

坐在老百姓的炕头,漫步在乡野的小路,在与大龙门村的一次次零距离接触中,工作队对大龙门村有了更多的认识。全村共有24户45人,其中精准扶贫户8户19人,2015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村里最大的实际是贫困,但却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这里海拔高度从900多米到1800多米,动植物种类繁多,原始森林覆盖率达82%,处于享有“华北落叶松的故乡”和“云杉之家”美誉的管涔山林区;这里有广袤的土地,面积1.3万亩,有13座山、12条沟;这里的山间有十多处泉眼汇聚在一起,形成一条银带似的溪流,穿村汇入观上水库;这里还连接楼板寨乡已有的旅游景点,如屯瓦的刘少奇故居、朱德故居,滴水崖,玉皇峁和阎庄镇的南庄头田园综合体,北大常村的高标准越野车赛道。

致力基础建设,搭好吸引外资的架子

脱贫致富,基础先行。局长刘海云,这位原平土生土长的汉子,凭借自己多年的打拼,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但好几个公司的老总实地看了这个“路不通、电不通、信号不通”的“三不通”村后,都望而却步。为引进外援,工作队积极协调各方,多渠道筹资,拓宽7.5公里的主干道路,疏通5公里的河道;增加50千瓦变压器1台;维修和更换5公里的高低压线路;开通无线通讯;修建10个蓄水池、5个沉淀池,铺设2000米自来水管道,村民饮水安全得到了保障。有了这样的基础,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致力文化引领,擦亮“大龙门”村的牌子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该村何以称“大龙门”?工作队进行了认真考察和研究。经查县志,知其原因有二:清朝一姓陈的人迁居于此,因村前有两座石崖逶迤相对,形似龙门,取名为大龙门。另外,村里矗立着一棵高12米、合围2.9米、1500多岁的油松,佑护全村,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龙松”。于是,擦亮“大龙门”这块牌子,成了工作队的第二个目标。2016年6月仿古大门建成。原平籍当代著名章草大家陈巨锁先生参观后,欣然为古村题字“千年古村大龙门”。酒好不怕巷子深。2017年,央视“星光大道”走进“大龙门”村。刘海云高兴地说:“有了龙文化的元素,大龙门村这个招牌才会更有吸引力。”

致力创新机制,探索良性循环的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工作队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这一论述,通过招商引资,引导龙门山种养有限公司与龙门山牡丹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同治”,从农林果牧渔五方面入手,力促生态财富转变为发展要素。以每亩400元的租金流转耕地、弃耕地200余亩,并以每亩400元聘用农户进行管护,种植9大系列126个品种的牡丹24万株、芍药40万株、树莓10万株,绿化荒山荒坡1200余亩;引进8种杏树,嫁接杏、桃、柿、花椒、梨、枣树近1万棵;养驴100头、牛50头、羊300只、鸡400只、鸭和鹅各500余只;引进俄罗斯鲟等名贵鱼10万尾。从2016年起,村民仅打工的人均收入就达1.8万元。2017年,8户19人全部摘掉“贫困帽”。

致力担当有为,干出优秀队员的样子

一路走来,扶贫工作队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收获的是老百姓对他们的赞誉和各级领导对他们的认可。随着“大龙门”产业的不断壮大,游客也不断增多。2018年,游客首次突破10万人,村民们眉开眼笑,年底分到了由门票收入买来的白面和大米。人们在享受乐趣的同时,从心底赞叹扶贫工作队的“出手不凡”。最近,扶贫工作队又描绘出更美的蓝图:争取利用5年时间,建成“2个核心、7个板块、38个景点”,带动周边8村的产业融合。

大道至简,大美无言。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做大龙门村百姓的贴心人,这便是原平市委老干部局扶贫工作队员最美的样子。 (贺晋鸿 王瑞华)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