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在“爱心超市”用积分兑换物品。
5月12日,静乐县中庄乡五村巩兔明在村委会的“爱心超市”里领到了一箱方便面。“这是我用积分兑换的,村里自从有了‘爱心超市’,大家义务劳动的积极性都提高了。虽然我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但我每天主动搞好家门口卫生,积极配合村里工作,争取多攒积分,多兑换物品,不仅自己得到了实惠,村里的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巩兔明高兴地说。
五村“两委”班子成员是“爱心超市”的管理员。说起“爱心超市”,老会计刘补拴赞不绝口:“阳煤集团给我们建的‘爱心超市’既扶了贫,又扶了志。自从实行积分制以来,贫困户主动找活干,扫院子,清‘四堆’,干农活,精气神得到激发,主动脱贫、主动致富的积极性明显增强。现如今,村里形成了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自强改变形象的良好氛围。”
阳煤集团驻五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董拥军开心地说:“近年来,通过‘爱心超市’的运行,老百姓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体会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关爱,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认可度得到了有效提升。看着他们通过积分兑换到心仪的物品,我也很是欣慰。我们的工作总算没有白做。”
静乐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92个,贫困人口15247户、47422人,目前,剩余290户647人未脱贫。面对大多数贫困群众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安于现状、没有脱贫动力等问题,该县结合贫困村实际,实施“爱心超市+”的新模式,与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机结合,最大限度拓展“爱心超市”的服务功能,形成了涵盖劳动积分兑换商品、宣传扶贫政策、排查矛盾纠纷、开展便民服务、扩大农产品销售等服务项目为一体的模式,使“爱心超市”成为提升脱贫攻坚实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加油站”“试验田”“新阵地”,使“爱心超市”这个脱贫攻坚的“小阵地”发挥出了大作用。
2018年4月,该县率先在全市设立“爱心超市”。5月份,辛村乡马圈滩村的“爱心超市”正式投入运行,县广电中心驻辛村乡马圈滩村原第一书记刘柏青作为村“爱心超市”的具体负责人,在河曲县召开的全市精神扶贫现场会上就“爱心超市”的设立及运行情况进行了经验介绍。目前,全县所有“爱心超市”运行良好,尤其是76个村的“爱心超市”示范点已经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出了较大作用。
一是“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商品”,激励扶贫又扶志。商品兑换实行积分制度,一般村民每年每卡基础积分为50分,建档立卡贫困户为200分,所有积分当年有效,年末清零。积分项目包括人居环境改善、关心关注扶贫、道德提升、带头致富等,每月公示一次。按照分数多少、个人需求兑换同等价值的积分商品。
二是“爱心超市+政策宣传”,营造浓厚脱贫攻坚氛围。充分利用“爱心超市”,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尤其是脱贫攻坚政策,营造“我脱贫我光荣”“我致富我光荣”的舆论氛围。帮助群众参与“学习强国”的学习,为贫困群众与外出务工子女视频通话提供便利。设立政策咨询台,对群众关心的义务教育“两免一补”“雨露计划”、医疗保障、扶贫政策等答疑解惑。
三是“爱心超市+惠民工程”,解决困扰群众生活难题。阳煤集团驻静乐10个扶贫工作队开展了“爱心接送”服务,义务接送群众到镇上办事。群众需要到县政府办事的,也可委托驻村工作队办理。同时,开办了义务理发、修理小家电、修理农用车、代缴话费等服务项目。设立矛盾调解办公室,倾听群众诉求、心声,串起联系沟通的纽带,帮助群众妥善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是“爱心超市+农产品促销”,增强群众自身造血功能。今年受疫情影响,全县农副产品积压较多,该县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积极发动省、市、县驻村帮扶单位,通过“爱心超市”帮助老百姓售卖农副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千方百计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努力把疫情对贫困群众收入的影响降到最低。截至目前,全县各级驻村帮扶力量通过“爱心超市”共为贫困群众销售土豆、小米、黑谷、绿小米、甜玉米、红芸豆、山蘑、老黑酱、藜麦、莜面、豆面、胡麻油、土鸡蛋、羊肉、核桃等农副产品10余万公斤,销售金额60余万元。
该县“爱心超市”自助式的帮扶做法,实现了社会爱心捐赠与贫困群众个性化需求的精准对接,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凝聚了脱贫合力。目前,全县“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明显增强,“两委”主干致富、带富能力明显增强,帮扶干部“扶贫有责、扶贫有我、扶贫有幸”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明显增强,贫困群众要脱贫、会脱贫、争先脱贫、争先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全县村容整洁、文明和谐、勤劳节俭、孝亲敬老、感恩奉献的新风正气逐渐形成。截至目前,全县所有“爱心超市”共筹集100余万元的物资,为贫困群众兑现了5257人次积分奖励。(李 敏 段效杰)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