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忻州,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肩负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第一担当,如何发挥优势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一直是市委、市政府全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市第四届党代会以来,全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为中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率先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具有忻州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杂粮市场、山地阳光、25家龙头企业全省第一;发展省级扶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名列全省第一,占全省105个的23.8%;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全省第一;杂粮种植面积、产量全省第一;农业“三品一标”认证数量全省第一;农村建筑特色风貌整治在全省率先开展;2017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位列全省第一方阵;电商示范县建设数量全省第一。
2018年以来,全市围绕“1661”发展战略,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建中国杂粮产业优势区为重点,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园区立农、改革创新,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进中向前,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各项指标预计名列全省前茅。
这一年,全市“三农”工作及乡村振兴凸显十大亮点,粮食产量预计达到38.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可达8286元、增幅达到9.2%以上,全省位列第三;“三品一标”认证239个,名列全省第一;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幅预计达到12.3%,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预计达到12.5%,保持全省第三;省级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数量全省第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列入中央整市推进试点;中国特色农产品杂粮优势区申报,通过国家评审,公示结束,进入发文阶段;忻州汇丰农业担保公司正式批准,全省地市唯一;“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建设及中国杂粮产地交易市场正式动工;山地阳光食品有限公司进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破零。
这一年,全市农业发展实现了四大变化,一是农业种植结构稳定反转。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占粮食种植面积的比例由2015年的52.3%下降到43.2%。二是贫困县与非贫困县结构反转。2018年6个县脱贫摘帽,非贫困县达到9个,贫困县5个,非贫困县数量首次多于贫困县。三是城乡结构反转,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整体由农业型社会进入城市型社会。四是农民收入增速结构反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9.1%,快于城镇居民2.2个百分点。以特色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全市农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掀开了忻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围绕“中国杂粮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北方农牧交叉带”建设,努力提升产业优势
一是优化特色种植业,持续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去年我市种植业生产形势总体向好,全市粮食总产预计可达38.2亿斤,较上年增加1.6亿斤,增幅为4.3%,再创历史新高。种植结构调整呈现“三减三增”。“三减”:①籽粒玉米减少9.3万亩,减到275万亩;②油料作物减少2.2万亩,达到32.5万亩;③瓜菜作物减少6.7万亩,达到41.3万亩。“三增”:①粮食作物增加7.9万亩,达到637.6万亩。②杂粮面积增加17.2万亩,达到359.8万亩。③耕地中药材增加3.1万亩,达到14.3万亩,全市中药材总面积达到35万亩。二是提升生态畜牧业。坚持“强羊、增猪、稳步发展牛驴”的发展路径,重点打造北方农牧交叉带国家级示范区,推动全市畜牧业产业升级转型。预计全市肉类总产量16.7万吨,同比增长0.24%;禽蛋产量7.35万吨,同比增长0.57%;奶类总产量11万吨,同比减少5.3%。生猪饲养量210万头,同比增长4.3%;羊饲养量805万只,比上年小幅增长0.12%;家禽饲养量1350万只,同比增长2.5%。重点推进集团引进和规模化发展,猪产业上推动温氏、新大象、牧原三大集团项目落地,牛产业上推动繁峙县天河牧业、万锦肉牛育肥公司等企业提升品质,驴产业上鼓励推动田源毛驴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采取多种模式带动农户发展能繁母驴脱贫致富。
从产业体系建设入手,实施百园立农战略,加快建设特优区、现代农业园区
制定了《忻州市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杂粮)优势区的实施方案》,全力争创国家级特优区,年初列入省级特优区,12月13日荣登国家级特优区(第二批)名单。同时按照“提质一批、扩张一批、建设一批”的思路,全面启动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全市以市级创建“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静乐、岢岚列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忻府、定襄、原平、五台、神池、五寨、河曲7个县(市、区)参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标准进行创建。“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及中国杂粮产地交易市场,已列入省级战略和农业农村部部省共建项目进行重点支持,专门成立了市场建设经营主体--忻州市粮忻谷都杂粮交易有限公司。9月28日至30日,市政府联合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在园区内已建的杂粮科创中心和展示中心,共同举办了山西(忻州)首届农民丰收节暨杂粮产业博览会,同时举办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忻州分院揭牌仪式、忻州市杂粮产业协会揭牌仪式以及中国杂粮产地交易市场建设奠基仪式等重要活动。总占地面积1500亩的“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及“中国杂粮产地交易市场”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其他分项项目正在立项,预计2020年园区基本建成。
从生产体系入手,狠抓项目建设,夯实现代农业生产基础
一是强化项目建设。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注重拉长产业链条,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走上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快车道。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预计达到94.4亿元,同比增长12.3%;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预计达到76亿元,预计增速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全市百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预计可达到240多个。去年以来,我市在农产品加工业上新上34个新、改、扩建项目,项目总投资46.6亿元,有17个已投产,其余也都开工建设,已完成投资7.1亿元。二是水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高效节水灌溉、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淤地坝除险加固、四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调蓄水库建设等重点工程全部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05万亩。三是农机建设。新增农机具5085台(件),研发、推广新型铺膜施肥精量播种机1000台,完成机械化作业206万亩、深松整地作业85.8万亩、机械化秸秆还田184万亩。四是防灾减灾建设。加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183个乡镇建立了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忻州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与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完成对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为农业生产、森林防火和防汛抗旱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从创建名优品牌入手,集中力量抓认证,突出打造“中国杂粮之都”品牌
一是加强“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全市新增“三品”产品237个,有效“三品”总数达到789个。全市新增认定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个,总数达到23个。二是开发名优品牌。我市“民宇真空软包装糯玉米”、“老农贡”牌亚麻籽油分别荣获19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优秀产品奖,“老农贡”牌亚麻籽油被评为第21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金质产品。偏关小米陈醋入选省级功能农产品品牌,神池胡麻被评选为市级区域公共品牌,“老农贡”牌亚麻籽油、“粮言谷香”牌小米陈醋、“莲宇康”牌富硒小米、“华青康源”牌藜麦、“瀚漠仙果”牌黑枸杞评选为“忻州功能农产品品牌”。
从五大链接入手,实施九大产业扶贫工程,突出精准扶贫。坚持脱贫攻坚统揽全局不动摇、举市体制攻坚不动摇、聚焦深度贫困不动摇、精准发力不动摇,12.76万人脱贫、704个村退出、6个县摘帽的目标任务完成
产业扶贫。以“一村一品一主体”为抓手,以完善带贫益贫机制和利益链接机制为核心,构建产业链、集成政策链、壮大脱贫链。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脱贫10.2万户;发展光伏产业,益贫72066户;发展旅游产业,益贫23500余人;发展电商扶贫,带动脱贫2.29万人;发展金融扶贫,受益23118户。一是布局产业链。重点实施了特色杂粮、脱毒马铃薯、道地中药材、设施蔬菜、规模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九大农业扶贫增收产业。全市渗水地膜谷子实施面积34万亩,全省第一。二是构建利益链。重点发展“五项利益链接创新模式”,即:“1 + 1 + 1 + 1”养殖模式、“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联合体+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工资+分红”模式。带动4.8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三是完善政策链。市政府出台了《关于统筹整合使用财政资金用于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通过贴息、补贴、保险等各种方式投资特色农业产业。全市从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方面,出台了128项产业扶贫政策。四是培育要素链。针对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小、散、乱,缺资金、缺技术、缺加工要素的问题,突出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全市共有935个贫困村与龙头企业建立了结对帮扶机制。五是培植营销链。6月,组织6个贫困县18家企业30多种农产品赴京,参加农业农村部组织的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启动仪式暨首场产销对接活动;10月,组织11个贫困县30多家企业参加省厅组织的贫困地区农产品“五进活动”,市县举办了“首届农民丰收节”、“杂粮展销博览会”、“原平梨花节”、“偏关农产品展销”、“五寨甜糯玉米”和“定襄瓜菜采摘节”等宣传促销活动,扩大了忻州特色农副产品的影响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移民搬迁。以22项改革举措破解七个问题,完成整村搬迁753个村、复垦宅基地增减挂指标交易额近7亿元,整村搬迁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完成特色风貌村庄整治157个、整村提升项目7169个,开展了软弱涣散农村党组织整顿提升年行动;完成整沟治理4条,正在治理29条、规划19条,积极探索生态治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忻州路径。
生态扶贫。深入实施生态扶贫“五个一批”工程,完成退耕还林4.6万亩、荒山造林31.37万亩、经济林新发展21.6万亩和提质改造51.7万亩,带动脱贫4.388万人;落实森林管护员、护林员6070人,人均年增收7000元左右。
就业扶贫。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2833人、技能提升51081人,打造了“忻州月嫂”“五台瓦工”“繁峙绣娘”“静乐裁缝”“保德好司机”等特色劳务品牌,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3152人;建设产业园区14个、扶贫车间211个,带动脱贫11719户,形成了“县有园区、乡有车间、村有工坊”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社会保障。教育扶贫应助尽助覆盖各阶段贫困生;健康扶贫实施“三保险三救助”、“双签约”服务和“一站式”平台结算、“先诊疗后付费”,74634人次享受医疗救助,综合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518元,88767名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594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11155户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工。
贫困村提升。完成三大板块旅游公路、“四好农村路”建设2632公里,新增通客车村71个;完成4888个自然村通动力电和1475个行政村通宽带的建设任务,实施“五洁五净”整治工程,贫困村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消费扶贫。开展了“十进十销”消费扶贫活动,累计消费销售贫困群众农副产品1000多万元。
精神脱贫。全面实施“1351”精神脱贫策略,通过思想引领、技能培训、党建帮扶、典型示范等多种途径,建树了“人人重实干,户户争脱贫”的良好导向。
社会扶贫。引导107家社会组织实施帮扶项目12个,帮扶贫困村70多个、贫困人口7280人,形成了“人人皆能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的良好社会氛围。
从战略规划入手,围绕“三个重大”,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起好步,开好局
一是市县一盘棋编制规划。由山西农大负责编制了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总规+六个专项规划),已通过了专家评审论证,并于2018年12月27日市政府常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
二是以“三个重大”为抓手,起好步,开好局。实施八个重大计划:即财政投入增长计划、金融扶贫专项行动计划、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农村公共服务提升计划、农村养老社会保障服务提升计划、农村电商巩固提升计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整村搬迁“3673”行动计划。实施八个重大行动:即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品牌建设提升行动、科技创新行动、“三个600”乡村建设质量提升行动、三基建设推进行动、村集体经济“破零”行动、新乡贤培育行动。实施八个重大工程:即“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暨中国杂粮产地交易市场建设工程、龙头企业培育和转型升级工程、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工程、中国杂粮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程、重大扶贫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四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和太行山吕梁山两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三是突出打好人居环境整治第一场硬仗。一是着力整村搬迁,优化村镇布局。我市始终坚持整村搬迁、集中建设、夯实基础、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突出村镇布局的科学性。出台了《关于破解七个问题加快整村搬迁的实施意见》,用35条具体措施破解“人、钱、地、房、树、村、稳”7个问题。坚持一次规划、两年实施、三年完成,全市2016—2018年3年计划整村搬迁797个深度贫困村,目前,已完成653个村。二是着力风貌整治,打造美丽乡村。按照省委骆惠宁书记提出的“忻州要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建筑特色风貌整治”的重要指示要求,2017年,忻州市委、市政府率先实施了农村建筑特色风貌整治工程,以重点景区、高速道路沿线、选择具备条件的村庄有序推进,完成了100个村庄的整治任务。2018年,对157个村庄开展了特色风貌整治。通过农村建筑特色风貌整治,村容村貌得到整体提升,涌现出像岢岚县宋家沟村、明家沟村、五台县永安村等一批既美化村庄又留得住乡愁的新农村,受到老百姓的广泛赞誉,成为我市进一步建设美丽乡村的标杆村、样板村。三是着力贫困村提升,补齐突出短板。深入实施贫困村整村提升工程,推进贫困村“五洁五净”(即入户道路通畅整洁、房前屋后排水沟整洁、庭院四周清爽整洁、生产工具安放整洁、生活用具摆放整洁;院内干净、屋内干净、厨房干净、厕所干净、个人卫生干净)建设。实施贫困村整村提升项目2673项,完成投资8.45亿元,整体提升贫困村612个。
一是全力推进中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工作。我市被列入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推进试点。出台了《忻州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试行)》、《忻州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办法(试行)》、《忻州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管理办法(试行)》。目前全市清产核资应开展4888个村(居),开展清查率100%,已完成清产核资手工报表的4750个村,占总村数的97%;录入系统正在审核的4380个村,占总村数的90%。二是全面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全市确权颁证户达到50.3万户,占到总户数的88%。15个县市全部完成自检,并经市级委托第三方单位全面验收合格和省级技术成果验收合格。三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抓好省市县三级示范社创建活动,以示范带动合作社良性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工商部门注册的合作社总数为14357个,比上年底的12705个增长13%,全市有国家级示范社14个,省级示范社209个,市级示范社368个;县级示范社1161个。家庭农场发展到2175个。四是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制定了《忻州市国有林场改革验收办法》,对全市国有林场改革进行了市级评估验收,已申请省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对我市进行验收。积极开展集体公益林委托国有林场试点管理工作,16个国有林场共签订托管协议面积30.59万亩。五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出台了《忻州市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工作方案的通知》,完成确权面积1265.34万亩、发证到户116160本。六是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大力推广神池基层社建设和五寨农业社会化服务经验,加快偏关、宁武、静乐、代县4个省级综改试点县建设,积极开展资金互助社试点工作。
2018年,在全市三农工作中,民富了,村美了,人笑了,忻州农村旧貌换新颜。变化的背后是“三农”领域干部群众艰苦创业、辛勤劳动的结果,也是我们坚定信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