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期间,不顾路途遥远、山路坎坷,来到了深度贫困地区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蹲在地里察看玉米长势、俯身看村民饮水井、坐土炕沿上和贫困农民促膝交谈;同时,他还去到了已经改造一新的宋家沟新村,肯定了当地通过易地搬迁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的思路。
一年间,总书记的牵挂给当地干部群众以极大鼓舞。如麦浪翻滚一样壮阔的,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动人场景;比炎炎盛夏更为火热的,是扑下身子抓落实的创业激情。
一年后,赵家洼村整村搬迁了,并实现了绿色转型;宋家沟新村旅游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眼看,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就要兑现。
赵家洼村区位偏僻,自然条件恶劣,耕地的3/4都是25度以上的坡地,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如何摆脱深度贫困?当地采取整村搬迁措施将村民安置到县城、中心村等地,并给予生活补助和帮扶。
如今,赵家洼村旧址已经宅基地复垦、荒山坡地退耕还林,最后留守的6户21位村民搬到了广汇园移民新区,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贫困户曹六仁一家搬离了三辈人赖以生活的“穷窝子”。住在县城亮堂堂的两居室楼房里,过着周一至周五到工厂上班,每月挣2800元工资的工人生活,曹六仁还难以相信自己真的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作不赚钱”了。
就在大半年前,曹六仁家还生活在深度贫困地区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村子位于一条山谷之中,全村只有900亩贫瘠、不存水的旱田,仅有的一口浅层渗水井勉强能维持村民的饮用水供给。
为了解决偏小穷漏村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忻州市决定对赵家洼村实施整村搬迁。
去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期间来到即将整村搬迁的赵家洼村,坐在曹六仁家的炕沿儿上和老两口拉家常。“交谈间,总书记最关心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等问题。”曹六仁对总书记的暖心话句句记忆深刻。
“对此,忻州市要求全力推进整村搬迁‘3673’行动计划。”忻州市副市长裴峰介绍,对纳入全市整村搬迁的797个村在3年内分三步整村搬迁,实现应搬尽搬;坚持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产业就业保障、社区治理跟进等六环联动;破解“人、钱、地、房、树、村、稳”等七大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统一。
赵家洼村第一书记陈福庆介绍,当地干部为每户每人制定了搬迁后的帮扶政策。年轻人,通过就业培训让他们有一技之长;中年人,在县城或移民安置点提供工作岗位;老年人,由各级财政对他们生活进行兜底。
去年9月22日,包括曹六仁在内的赵家洼村最后留守的6户21名村民“拎包入住”到了县城里的广惠园移民新区。在这个占地700多亩、可以容纳2万多人的移民和经适房小区里,学校、幼儿园、医院、休闲小广场应有尽有。
“冬天不用再生火,水龙头一拧开就有哗哗的自来水,好日子终于来了。”曹六仁迫不及待地拉记者参观他的新家,按照每人不超25平方米的标准,在这个精装修两居室里,干净、明亮、温馨。“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是搬得出、住得稳、过得好,心放到肚子里了。”
采访中记者发现,伴随着赵家洼人安居乐业,赵家洼村也悄然实现了绿色转型。过去的赵家洼村,除了土路、土房、土墙,就是望不到边的一座座土山坡;如今,宅基地拆旧复垦种上了油松,25度以上坡地退耕还林,有规划性地栽上了各种经济林和生态林。据统计,赵家洼村在整村搬迁中,宅基地复垦40亩,土地流转71亩,退耕还林139亩,平均每个搬迁户收益3.2万元。
在整村搬迁中,宋家沟新村具有样本范式的意义,对彻底解决贫困问题,作了非常有效的探索,使搬迁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
如今,贫困小村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凉皮5元一碗、民宿100元一宿……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获得感更强了。
团体游、自驾游……每逢节假日,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新村便会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
“宋家沟新村是在脱贫攻坚中建起来的,因为去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察,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村党支部书记雷文斌告诉记者,宋家沟新村的可贵在于不仅让村民走出了封闭,远离了贫困,而且成为一个新的景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
日新月异、安康生活。这是李改恢这些“新移民”们共同的感受。李改恢是从东沟村随整村搬迁而来,因为腿部残疾,对于新家自来水入户她的感触很深:“自打记事儿起就要赶着毛驴到1里地以外的河边驮水,一次打回两桶水要省着用。”如今,生活便利了,李改恢还在空闲时间自制一些凉皮、凉面,“5元一碗,旺季的时候一天能有不少收入。”
如今的宋家沟村,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在太原打拼了10多年的王保平也被吸引回来创业,在村口开起了店铺,“游客量上来了,卖工艺品、土特产,开设民宿,效益还不错。”
村民从土地瘠薄、交通不便的山沟里搬出来,居住相对集中,生活也方便一些。但是搬出来就能一劳永逸吗?贫困群众搬了新居之后,能不能既安居又乐业?
脱贫要有后劲儿,根本在强产业。“忻州按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养则养、宜工则工的原则,确保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忻州市副市长裴峰表示,“以一县一业一园区”“一村一品一主体”为载体,重点发展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特色农业、劳动密集。
“不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不会幸福从天降。”63岁的燕家村贫困户张保厚身体还算硬朗,搬到新村后他并没有坐享安逸的生活,而是经政府介绍到岢岚祥熙农牧业养殖有限公司打工。用他的话说:“能干点儿啥就干点儿啥。”
上午10点,张保厚在羊圈门口数羊,清点好400只绵羊后,喂了一些水,便赶着羊群上山了。“一天来回走六七里路,这对俺来说不算啥,关键一个月能挣2000元呢。”
宋家沟新村的“新”更体现在每个贫困户精神面貌上。精准施策之后,大家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动力得以释放,物质上的脱贫和精神上的脱贫得以协同。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的重要讲话精神,忻州市把整村搬迁作为头号工程,力争3年建成300个像宋家沟一样的扶贫开发新农村。(农民日报记者 吴晋斌 缪 翼 马 玉)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