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2014专题>>扶贫攻坚>>正文
张秀萍和她的合作社
2017年04月21日 10时18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偏关县有一个农家妇女,她牵头创办了一个农业合作社,而且把这个合作社弄得风生水起,一天比一天红火,还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

她就是偏关县天峰坪镇何家堡村的张秀萍。

前些年,她也是村里的一个穷人。2005年,她的两个孩子上了大学,生活一下紧张起来。她开始思谋怎样才能过得好一点,于是尝试种大棚蔬菜。种了二年,觉得效益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种植面积小,形不成气候,种出来的菜还得家人骑摩托送到菜贩子那儿,不仅累,价钱还全由菜贩子控制,实在不划算,于是另谋出路。

2007年,她经过考察市场,决定创办一家农业合作社,吸收村民入伙,借力发展。说干就干,当年10月份,她的合作社就办起来了,村里共有54人入伙。当然,她是法人和理事长。运行模式是种植、收购一条龙。由合作社提供种子、地膜、化肥、农药、技术指导和收购,村民只负责种好地就行了。看到这里,有读者诸君要说,这么好的模式,当然是皆大欢喜了。可不是这么简单,万一种出来的粮食没有销路,该如何收拾局面呢?张秀萍的精明就在这儿,她选中的是张杂10号谷子。在偏关,除了传统农作物,近些年推广的主要是张杂3号。张杂10号,对老百姓来讲,还是个新事物。可张秀萍心中有数,张杂10号谷子在米质上更高一筹,有的是销路。她早就把市场摸透了。面对老百姓的犹豫,她又给村民开出优惠条件,收购时每斤比市场价多两毛钱。看到这里,你对张秀萍刮目相看了吧,她绝对是个办大事的人。果然,就有了后来合作社每年吞吐50多万公斤粮食的业绩。再到后来,不仅本村,连周围的梨园、吕家窑、天峰坪、杨家岭等村的村民也加入进来,合作社成员扩展到287人。

大家好,才是真得好。

故事到了这里,按说也可划一个圆满的句号了。可她的故事还真没有完。到了2013年,她又觉得,卖谷子不如卖米,于是又开始思谋粮食加工。想到就干,张秀萍投资30万元建了厂房,投资50万元买了机器,开始加工小米。每年加工300吨左右的小米,销往各地。笔者采访她的时候,她一再强调,合作社的粮食加工能力每年可达3000吨,她还得往大做事业,还得吸引更多的农民入伙。我们期待着她,在带领贫困户脱贫的路上,不断续写新的故事。(黄鹏飞)

(责任编辑:籍俊霞)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