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2014专题>>扶贫攻坚>>正文
静乐县多措并举助推脱贫攻坚
2016年12月29日 10时32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加强党建引领 发展特色产业 拓宽电商渠道

本报讯近年来,静乐县委、县政府抢抓历史机遇,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引深扶贫开发,大力实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培育起了藜麦、玛咖、黑枸杞、玫瑰种植等一批增收富民产业,贫困人口从2012年前的6万人下降到目前的25851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2013、2014、2015连续三年全市第一。在脱贫攻坚战中,静乐县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产业,以党建示范、特色产业、转变作风、住村帮扶、电子商务等为重点,各级党组织上下一心,积极探索,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扎实开展。

党建示范引领脱贫攻坚。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持续发力,引深汾河流域党建示范带创建工程,充分发挥党建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党建工作的新成效引领助推脱贫攻坚,全县14个乡镇共创建高标准精品示范点53个,在示范点上先后有800余名党员领办、兴办致富产业项目360余个,带动了20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2016年累计培训农村干部1200余人次,对贫困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共计420余人进行了专题培训,有效提升了农村带头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按照“一年有起步,两年有变化,三年见成效”的原则,因村制宜、分类施策,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采取土地流转、合理经营、借助优势、服务增值、开发创收、政策推动、特色产业、优势互补八种途径精准发力推进集体经济“破零行动”,实现了196个无集体经济收入的行政村实现了集体经济“破零”。

特色产业带动脱贫攻坚。静乐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区,地理优势明显,气象条件独特,小杂粮品质好、品种全,优势明显,但亩产低、市价低,收益少,难以引导成长为规模性的增收产业。针对这种实际情况,静乐县委、县政府在巩固壮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先后引进了藜麦、玛咖、黑枸杞、中药材、玫瑰等特色种植业,建设汾河川高产高效种植园区,发展玉米、马铃薯、蔬菜等高产高效作物5万亩,带动汾河川区贫困村建设日光节能温室大棚800亩,贫困户人均0.5亩。围绕近年来形成的以藜麦、玛咖、黑枸杞为主的特色种植,在土石山区,与诚丰公司签订了500万斤的收购合同,种植藜麦3万亩,使3000多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在黄土丘陵区7个乡镇、85个村种植黑枸杞3280亩,涉及贫困人口1241户、3998人。在汾河川,引进山西国然国际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3亿元,建设辣椒加工厂,年加工辣椒6万吨,目前已在6个乡镇、29个村种植辣椒2万亩。通过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狠抓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的形式,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转变作风服务脱贫攻坚。坚持把党建服务民生放在首位,从基层党员群众最急需、最期盼的事情抓起,坚持矛盾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决策在一线落实,人才在一线成长,干部在一线使用的“一线工作法”,引导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开展脱贫攻坚党员先锋行活动,帮助贫困村兴办好事实事。在全县服务窗口设立党员示范岗286个,在精准扶贫点确立党员领导干部包村点179个,包户点8350个,在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中选出红旗党支部、党小组58个,有效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在项目建设、脱贫攻坚、重点工作中发现使用干部,注意向条件艰苦的偏远乡镇倾斜,向急难险重的工作岗位倾斜,大力使用符合“二十字”标准的好干部,以好的作风选拨作风好的人,有效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脱贫攻坚的热情。对全县14个乡镇、71个正科级县直单位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进行了综合分析研判,对全县584名科级干部以及后备干部建立了动态管理台账,并把动态管理台账作为从严管理干部,实现选人有据、用人有规、任人有责的重要举措来抓,实现了绘出好蓝图、选出好干部、配优好班子,服务脱贫、决战脱贫的预期目标。

驻村帮扶助力脱贫攻坚。今年以来,下派建档立卡村扶贫工作队123个,选派了247名机关优秀干部到全县207个建档立卡村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省政协领导班子成员投入驻村资金140万元,帮助包扶村修建标准化养殖场、治滩垫地、硬化街道、修建道路;省政研室派驻的“第一书记”彭军魁,常住村里、了解村情,出实招、办实事,充分发挥了“第一书记”作用;山西大学投入资金18万元,为36户贫困户每户种植核桃10亩;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引资100万元,启动众凑网捐款5万元,为包扶村学校购买文体用品、教学设备,实施滩涂治理、水利工程。目前,全县第一书记共实施项目247个,新增专业合作社93个,培养农村经纪人117名,带动发展资金2237万元,代理代办各类事项2800余件。

电子商务助推脱贫攻坚。2015年,静乐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成为全省8个示范县之一,与阿里巴巴签约了“千县万村”项目,组建了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在全县先期建设村级服务站30个,为全县广大农民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紧紧依托藜麦、玛咖、玫瑰、黑枸杞、小杂粮等特色种植和剪纸、刺绣等文化产品,发挥优势、挖掘特色,以“互联网+流通”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产品网络营销,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促进农民增收。今年,累计培养电商人才2000人,开设1000个电商店,打造淘宝村6个,投资1500万元资助健全农产品质量体系。通过电商服务龙头企业、网商经纪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构建农牧产品电商产业链,打造“互联网+电商”扶贫模式,实现电商从业人员3000人,人均增收2.4万元。紧紧依托电商中心,组建了大学生创业园,通过青年创业大赛,选定了一批优秀创业项目入驻。积极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回乡人员、大学毕业生、进城农民、下岗职工等重点人群创办企业,努力使电子商务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李重庆 闫晓梅)

(责任编辑:籍俊霞)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