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面擦尖,是忻府区久负盛名的传统面食之一,用高粱面制作,因面色发红,忻州人情有独钟把高粱面叫“红面”。这种吃法,在宋代《岁时广记》、《东京梦华录》中已有描述。清代《乡言解颐》卷四中有“蝌蚪子”:“麦、菽二屑各半,和面,用木床擦入沸汤中,熟而捞出,拌卤食之……”。虽用料与宋代不同,但其制法应是相同的。由此可推断红面擦尖始创于宋代,兴盛于清朝。原料是高粱面,为增加面团的筋道,添加由榆树皮磨成的榆皮面,将面加水和成软糊状面团,用铁勺把面团挑在擦尖床上(擦尖床须搭在滚沸的水锅沿上),左手按床架,右手握面团用手掌心推压把糊状面一下下擦到沸水锅里,擦出的面在沸腾的锅中上下翻腾成形,煮熟后用笊篱捞出盛放在碗里,浇上臊子,入口稍加咀嚼便如蝌蚪游入胃海,口味清淡,易于消化吸收,并能促进胃蠕动,增加胃动力,是养生的最佳饭食,尤其适合老人和儿童食用。红面擦尖是山西面食制品中一道独特的奇葩,绿色天然 ,营养丰富,色泽鲜亮,食欲性强,夏季食之避暑降温,冬季食之驱寒增热。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