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全省组织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云龙在会上作了题为《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助推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发言,介绍了我市人才工作经验。
去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加强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主要做法是:
一、围绕大局,突出特色,不断创新完善人才工作思路。忻州是典型的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人才短缺是制约发展的短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是全市的工作大局。在分析研判形势的基础上认为,做好忻州的人才工作不能人云亦云、照抄照搬,必须立足实际,围绕市委实施“1661”发展战略的大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培引并重、以用为本,把本土人才的培养使用与紧缺急需人才的引进结合起来,走有忻州特色的人才发展之路。出台了《关于实施“一园十站双百聚才计划”的意见》、《关于在重点产业建立专家工作站的方案》、《关于成立忻州市大学生创业园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以实施聚才计划为引领,以加强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和大力开发乡土人才为抓手,着力在引进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充分发挥本地人才作用、营造爱才重才社会环境等方面聚焦发力,收效明显。
二、搭建平台,规范机制,着力引进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重点实施了“一园十站双百聚才计划”。计划实施以来,受到全市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省有关部门、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主要做了四项工作:一是成立了由市领导挂帅、16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工作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计划的组织实施。二是建立了旅游、小杂粮和法兰锻造产业3个专家工作站,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截至目前,专家工作站建设已初见成效。小杂粮站编制了全市小杂粮产业发展规划;法兰锻造产业站举办了定襄法兰锻造产业发展高层论坛等活动,集中寻找和解决了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三是引进了16名急需高层次人才,授予忻州特聘专家称号,召开了首批忻州特聘专家建言献策座谈会。四是建成了大学生创业园,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由北京中关村意谷科技服务公司负责运营和管理。开园不足一月,已有23个项目入园,吸纳140多名大学生创新创业。
三、立足实际,以用为本,充分发挥本地人才的作用。针对本土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的市情实际,坚持人才以用为本,重点抓了两项工作:一抓专家作用的发挥。注重发挥以市管专家为重点、近7000名市县乡三级党委联系专家的作用。组织130多名市管专家深入全市乡村、社区等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咨询服务活动,全年共举办专题讲座900多场次,解决生产技术难题1200多个。二抓乡土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多环节推荐审查的严格程序,精心选拔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和高人奇士,建成了153人的杰出乡土人才库,并将他们的典型事迹汇编成册印发全市,激励更多的乡土人才对标前行。初步研究制定了进一步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用3-5年建设一支适应发展需要、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乡土人才队伍,为脱贫攻坚提供人才保障。
四、强化宣传,改进服务,努力营造爱才重才的社会环境。着眼于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提升我市人才集聚能力,出台了《关于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暂行办法》,规定在我市创新创业的人才可享受6项优惠政策、6项重点支持、6项优先服务;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园扶持政策》,明确了9项创业扶持政策。积极改进人才服务,坚持元旦春节慰问优秀人才,组织年度健康体检,连续在杭州干疗院进行休假疗养,进一步激发了专家干事创业的热情。制定方案对全年人才宣传工作作出规划,在忻州日报、忻州电视台、忻州网等主流媒体开设“领导干部谈人才”、“人才兴市”、“忻州英才”等专栏专题,陆续刊发14个县(市、区)委书记、8个县(市、区)长、6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就做好新常态下人才工作撰写的文稿,广泛宣传出台的人才政策、25个人才工作集体的经验和48位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营造了爱才重才社会环境。(张建国)
(责任编辑: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