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
让谣言止于你我的手中
有人说微信朋友圈的三宝是“谣言、代购和鸡汤”。除了调侃“你永远不知道你朋友圈里哪个朋友会成为下一个代购”、被过度营销的心灵鸡汤摧残到麻木之外,很多微信用户还深受谣言之害。前不久,微信团队发布了2015年微信朋友圈年度谣言和年度十大健康类谣言。作为微信的一大亮点,朋友圈已成为不少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着微信用户群的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微信朋友圈散播谣言等有害信息的行为似乎愈演愈烈。
2015年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为2169万,主要以失实性报道为主,占据了29%的比例,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类谣言分列二到四位。微信朋友圈降权;打隐翅虫会致命;倒着输入银行卡密码会自动报警;儿童牛奶饮料含肉毒杆菌可致白血病;微信绑卡会倾家荡产;大连吴梦月走失,家长愿卖房酬谢;望远镜射针伤人摘器官;沐浴乳中的Paraben成分致癌;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人社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这10条谣言最终上榜。(据央广网)
纵观上榜谣言我们可以发现,微信朋友圈谣言一般涉及日常生活、饮食健康、经济利益、扩散寻亲等等民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含有致癌、致命等词语的健康类谣言最易被转发流传,这跟朋友圈的亲密性有一定的关系。很多用户都是出于对身边人的关心,也不去求文章的真伪先转发了再说,对朋友也是个提醒,孰不知这样正中了造谣者的下怀。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多终端、多应用呈现“云融合”的特点,因此,一则谣言一经发出,朋友圈无限延伸,网友便会通过微信、微博、论坛、贴吧、QQ、短信等多渠道接收谣言,其裂变传播之势难以阻挡。
面对纷繁的微信朋友圈谣言,很多用户已略感疲惫,称“朋友圈已成为谣言圈,再也不看朋友圈了”。但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每一位用户都应该行动起来将不造谣、不传谣落到实处。“拇指族”们一定要注意,切勿随意“动手指”,你以为自己是出于善意,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谣言的推手。要想不中招,用户一方面应提高信息证伪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时刻保持一种存疑求实的精神;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严格遵守法律。微信平台也应该对泛滥的公众号严加管理,建立谣言实时监控机制。政府也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违规成本,促进自媒体健康发展。
让朋友圈回归分享、互动的温馨,让谣言止于你我的手中。(实习记者 王菲)
(责任编辑:籍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