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刚过,岁至数九,天寒地冻,河曲县旧县乡年仅29岁的“家庭农场主”苗雨春却忙得后脚跟不上前脚,他一边忙着与流转土地的农户签订租地合同,一边准备着春季耕种需要的种子、肥料,还要抽出时间参加县农业局举办的新技术培训。这个冬季里忙碌的不止苗雨春一个,远在河曲县最偏远、海拔最高的赵家沟乡,38岁的农民郭爱军也没闲着,入冬以来检修全套农机具,为整理120亩坡耕地做着准备,这是个不小的工程。前川乡星佐村的村支书张二憨正为村里的电商销售农产品四处奔波,经过这段时间的紧张筹备,“隩州黄”商标已成功注册,由省住建厅帮扶,QS认证也有了眉目,通过电商把全村、全乡的小米推向全国,指日可待。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河曲县注重培养扶持新型农民投身农业,一批批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响应号召,找准突破口,打出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的现代农业牌,改变传统农业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低的现状,带动了当地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3年前,苗雨春参加新型农民技术培训后放弃县城经营的电脑门店,转型做起了职业农民。两年来,他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投入40多万元买进全套农机具,流转土地500余亩种植玉米,建起绒山羊养殖场。2015年实现耕作收割全程机械化。除了种植收入,他向周边农户提供农机耕种、收割服务,春秋两季翻耕土地及秋收作业4000余亩,总收入达到30多万元。
无独有偶,郭爱军也是从个体工商户转型,把几年的原始积累全部投进土地里,租地、买农机、养羊、种地,干得风生水起。更巧的是,张二憨也是从一次新农民技术培训中得到启发,赶起了电商的“时髦”。
近年来,为了破解传统农业发展瓶颈,河曲县从宏观上制定了农业产业化“六三”发展模式,以兴水、增绿、养羊、种薯、扶贫为重点,突出园区、品牌、龙头要素,在平川、半山、高山三个区域分别打造示范园区,在示范试验、品牌建设、技术创新、产业延伸上实现突破。具体实施中,把返乡务农的大学生、打工青年、致富能人等人才作为典型培养,县涉农部门、乡镇随时随地给予鼓励和关心,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政策、帮项目,在各种手续办理上给予最大方便,加大培训力度,给新型农民“充电”“加油”,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
人勤春来早,2015年的大旱不仅没有影响河曲农民对农业的信心,反而在这个冬天更加有激情。记者了解到,2016年一开春,苗雨春将引进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这是一项全新的种植技术;郭爱军自己投资建的脱毒马铃薯储藏窖将在新的一年发挥作用;张二憨规划在全乡建1500亩小米生产基地,为农户提供统一耕种、统一收割、统一销售,彻底解决当地农民卖粮难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类似于苗雨春、郭爱军这样的中青年新型职业农民已有100多户,他们有的是待业大学生,有的是弃商务农,有的是打工返乡务农,主要从事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他们有规模,有技术,有激情,把自己瞄准的事业个个干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他们创业的激情和活力涌动黄土地,温暖了这个寒冷的冬天。(张宝元 张琳)
(责任编辑: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