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冻,镡村的地头却一片忙碌。女人们两人扛一根钢管,运过来,扔到男人们脚下。男人们则站在两米多高的架子上,将一根根钢管装成一座座大棚。村党支部书记郭贵明既是现场总指挥,又是总调度,还是总协调。总之,有了事,就找他。而村里的另一个当家人村委会主任付海伟则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和一家园林公司洽谈大棚育苗的事宜。
1月3日,记者在定襄县南王乡镡村看到,往年街头“晒阳婆”的场景已经被热火朝天建大棚的场景取代。老乡们抓住农闲时间,围绕设施农业发展,四处考察取经。
定襄法兰叫响全国,由于市场低迷,镡村的两户法兰企业也不例外,停产了。另一方面,近年来,定襄设施农业发展迅猛,截至2015年底,全县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累计达到9000余亩,其中温室生产面积2254亩,大、中、小拱棚生产面积6700余亩。该县受禄乡日光温室亩均收入达到6万元,春秋棚亩均收入达到3万元。不久前,全县开展产业项目攻坚百日行动,组织召开了设施农业冬季现场会,镡村这种新模式得到肯定和推广。
镡村现在才建大棚是不是有点“落后”了?还没等鼻子冻得通红的郭贵明说,路过的一位大嫂大声说:“俺们不落后。”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郭贵明感慨地说,触发镡村建规模大棚的最直接原因,是上级经过核实取消了村里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户,但两委换届后,还有人找村两委想办低保。与其“等靠要”,不如“致富血”自己造。于是,经过多次酝酿,产生了由“支村两委集体组织,农户投资”的建以色列大棚模式。村里大喇叭一公布,马上开了锅。最后确定先建92座,有技术的出技术,没技术的出劳力,每座大棚造价1.5万元左右,远低于周围的村。现在大棚种苗已经预定好了,再过两个月,就可以移植进棚。
离开镡村时,村委会主任付海伟打回电话带来好消息,不仅与北京的园林公司谈妥育苗事宜,还拜访了一家超市,人家也同意供货。
本报记者 王利强 本报通讯员 赵光田
(责任编辑: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