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8月,全球人工智能(AI)领域在模型迭代方面继续加速,在应用场景方面更加多元化,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中国、韩国等国政府发布的AI发展“路线图”备受关注。
加速迭代 大模型性能持续提升
中国深度求索(DeepSeek)公司8月21日宣布,正式发布大语言模型DeepSeek-V3.1。新升级版本的主要变化体现在三方面,即创新的混合推理架构、更高的思考效率、更强的智能体能力。该版本实现了一个模型同时支持思考模式与非思考模式,当面对简单问题时,能以非思考模式快速给出答案;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可切换到思考模式,给出更具深度和逻辑的解答。
同一天,中国百度蒸汽机音视频一体化模型完成重大升级。此次升级基于多模态时空规划、中文场景深度优化等领先的技术能力,实现多人音视频一体化生成、电影级的人物细腻表演等。
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8月初发布其最新AI模型GPT-5,并称这代表着OpenAI在开发通用AI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GPT-5在各类基准测试中超越了先前模型,在减少幻觉(错误生成)、降低“逢迎”倾向等方面都有重大进展。
跨界赋能 应用更加多元化
AI的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化,不断“开疆辟土”。美国谷歌公司8月宣布,与美国航天局联合开发一款用于太空任务的AI医疗助理“机组医疗官数字助手”,在远程医疗无法运作时也能实时为宇航员提供健康诊断服务。将来,它还可能为地球上偏远地区的人们提供医疗服务。
中国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8月15日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在准备工作中,名为“悟空AI”的大模型发挥了辅助支撑作用,为航天员在轨工作提供了智能化、专业化支持。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应用验证大模型技术。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8月底发布“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V2.0”。这一嵌入式专业大模型的构建,为“数字月球”云平台赋予了高效运转的“智慧大脑”。
在医疗卫生领域,AI也正展现出惊人潜力。芬兰阿尔托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款新型AI工具“survivalFM”,能够比传统预测模型更为准确和个性化地预测个体罹患常见疾病的风险。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利用生成式AI设计新型抗生素的方法,有望为应对耐药性问题提供突破口。
AI技术加速迭代演进,正从试验探索迈向价值创造阶段,引发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深刻变革。正如业内专家所说,真正改变社会的从来不只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渗透进生产生活场景的深度和广度。
健步如飞 人形机器人加速商用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典型应用形态之一。业内人士认为,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的演示品走向真实的商业应用。
8月20日,中国广东天太机器人有限公司与战略合作伙伴共同签署全球首个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1万台订单。这是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诞生以来数量最大的单笔订单,率先“规模商用”。
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赛事——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8月14日在北京开幕,主体赛项有跑步、立定跳远、自由体操、足球等竞技赛,单机舞蹈、群体舞蹈、武术等表演赛,工厂场景(物料搬运技能竞技)、医院场景(药品分拣技能竞技)、酒店场景(清洁服务技能竞技)等场景赛。这表明人形机器人行业开始从“炫技”走向“实干”。
顶层设计 大力发展人工智能
中国国务院8月26日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实施6大重点行动,强化8项基础支撑能力,为行业发展划定清晰的“路线图”。
韩国政府8月22日发布作为未来五年经济发展蓝图的“新政府经济增长战略”,旨在以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方式大力发展AI及超级创新产业。韩国政府设立“30大先导项目”,包括15个“人工智能大转型”项目和15个超级创新经济项目。
在AI技术迅猛发展过程中,国际治理始终备受关注。联合国大会8月26日就全球AI治理通过一项决议,联合国将设立一个由40名专家组成的“AI独立国际科学小组”,以评估AI的风险、机遇和影响。联合国将开展“AI治理全球对话”,开展政策讨论并达成共识,以加强全球AI治理,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弥合数字鸿沟。
据新华社
链新闻
我国植入式脑机接口取得新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传感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联合,成功完成“基于植入式微电极阵列的脑深部肿瘤边界精准定位”临床试验。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脑机接口应用于脑深部肿瘤术中边界精准定位的临床试验,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植入式临床脑机接口技术实现重要突破。该技术为神经外科提供实时、高精度的“病灶导航”,有望在精准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健康脑组织,提升患者术后神经功能保留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脑肿瘤边界精准识别:临床亟待突破的难题
神经胶质瘤、脑转移瘤等脑肿瘤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因其浸润性生长特性导致肿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边界模糊难辨。因此,精准定位病灶边界对手术切除、放疗规划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史怀璋介绍,临床常用的术前检查(如MRI、CT)虽能大致定位肿瘤位置,帮助定位病变及避开功能区,但无法反映手术中的动态变化(如:脑组织移位),误差可达5毫米到20毫米,在肿瘤切除后期误差更明显;术中超声、黄荧光导航等技术也难以实时、精准区分正常脑组织功能区与肿瘤组织;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电生理监测技术虽然分辨率为毫米级,检测的是场电位信号,但尚无法达到单细胞水平精准识别,同时存在检测的滞后性。因此,医学界一直急需 一种能在术中实时判读、精准识别的技术。
为脑肿瘤手术装上“精准导航”
这项临床试验,采用了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临床脑机接口微电极(NeuroDepth)和多层次调控与高通量神经信号同步检测仪(AIRCAS-128)。
其中,NeuroDepth临床微电极主要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工艺和纳米功能材料技术,为新型高时空分辨、多位点的脑机接口神经探针,探针最长可达9.5厘米、厚度不超过0.2毫米(约为1根头发丝直径)、宽度可根据临床需要自主设计,空间分辨率达15微米,具有高韧性与生物安全性,可在全脑任意位置实现单细胞水平电活动原位动态微损伤检测,通过实时信号检测与特征识别来高精度识别肿瘤边界。AIRCAS-128神经信号检测仪相当于“信号解码器”,可以同步采集、分析海量神经信号,将电极捕捉的原始信号转化为精准的“病灶导航”,为肿瘤术中边界判断提供实时数据。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王蜜霞介绍,NeuroDepth临床微电极实时捕捉单细胞水平的神经活动信号,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探测范围更广:突破了传统神经电极仅能检测脑表面和浅层的局限,可探测包含脑表面、浅脑与脑深部的全脑任意区域;
二是定位精度更高:空间分辨率达15微米,能识别单个神经细胞的活动,为肿瘤边界判断提供了“微观尺度”的依据;
三是信息维度更全:不仅能检测神经电信号,还能同步检测化学信号(如多巴胺、谷氨酸等神经递质),为区分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提供了更全面的依据。上述性能可为及时发现病灶、精准识别病灶边界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从而用于确定脑肿瘤边界、科学开展手术规划,可在保护大脑运动、语言、认知等功能区的同时,精准切除恶性肿瘤。
本次临床试验针对一位胶质瘤患者开展。该患者术前由于脑肿瘤压迫,出现语言混乱频发的症状。临床试验中,医务人员结合影像数据,通过NeuroDepth临床微电极实时反馈的单细胞水平神经信号,成功精准识别了肿瘤边界,最终在最大程度保护功能区的同时,实现了肿瘤的完整切除。术后,患者语言表达清晰流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手术避免了新的神经功能受损,为接下来的康复和后续治疗打下了坚实基础。
NeuroDepth临床微电极的应用解决了术中动态识别的难题,有望重塑神经外科术中导航与精准切除的技术范式,为推动脑机接口领域医工融合与临床转化应用提供了示范。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自2007年起,已研制出一系列硬质/柔性植入式脑机接口神经微电极阵列和仪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从器件到系统的活体神经细胞原位双模同步、高通道、高时空分辨率检测,为本次临床试验奠定了技术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一戎指出,空天信息技术并非局限于传统航空航天领域,在与微系统、医工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潜力,如高性能传感器、智能感知与神经接口等关键技术的协同发展,正加速推进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的工程转化与临床落地。本次临床试验的成功落地是脑机接口技术走向临床转化与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一步,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未来科研团队将与医疗部门进一步拓展技术应用领域,计划推进高精度脑机接口视听觉功能重建,帮助失明、失聪患者实现视听觉感知;推进血管介入脑机接口在卒中后康复、脑积水治疗等领域的临床应用,助力偏瘫患者完成运动功能。
据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