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立第三医院 林茜茜
当生命步入最后阶段,人们往往期待的不是冰冷的医疗仪器,而是充满温度的陪伴与尊严。临终关怀为生命终末期患者搭建起一座通往安宁的桥梁。它并非放弃治疗,而是通过多维度照护,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少些痛苦、多些舒适,少些遗憾、多些从容。
临终关怀的核心是“全人照护”,涵盖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四个层面。在生理层面,疼痛管理是重中之重。专业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情况制订个性化镇痛方案,通过口服、贴剂、静脉注射等多种方式,将疼痛控制在可耐受范围内,避免患者因剧痛陷入痛苦挣扎。除了疼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失眠等常见症状也会被精准干预,比如通过调整体位、使用吸氧设备缓解呼吸不畅,用温和的药物改善睡眠质量,让患者的身体保持相对舒适的状态。
心理与精神支持同样不可或缺。许多临终患者会经历否认、愤怒、抑郁、接受等复杂的心理阶段,此时医护人员就会成为他们的“心灵陪伴者”。通过一对一沟通,倾听患者的心声,帮助他们梳理未完成的心愿——可能是与远方子女的一次视频通话,可能是翻看相册回忆美好时光,也可能是对家人的一句歉意或感谢。
对于患者家属而言,临终关怀也是一剂“心灵良药”。家属不仅要面对亲人即将离世的悲痛,还要承担照护压力,很容易陷入焦虑与无助。医护人员会为家属提供专业指导,教他们如何为患者擦身、喂食,如何通过肢体接触传递温暖。医护人员也会关注家属的心理状态,当家属因过度疲惫与悲痛情绪崩溃时,医护人员会及时给予心理疏导,甚至为家属安排短暂休息时间,避免家属陷入“耗竭”状态。更重要的是,医护人员会帮助家属与患者进行坦诚的沟通,避免因“怕对方难过”而回避生死话题,让双方都能在最后时光里表达爱意与不舍,减少日后的遗憾。
然而,当前社会对临终关怀仍存在不少误解。有人认为它是“放弃治疗”,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也有人觉得只有“无药可救”的患者才需要临终关怀。事实上,临终关怀并非拒绝必要的医疗干预,而是当治疗无法逆转病情、以延长生命为目的的治疗会增加患者痛苦时,转而以提升生活质量为核心。临终关怀也不是“等死”,而是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可能是晒一次太阳、闻一朵花香、听一段喜欢的音乐,这些看似微小的瞬间,正是临终关怀想要为患者守护的“生命温度”。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