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荣康医院 刘亭
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发育急剧变化,心理状态也会出现明显波动,表现出独立意识增强、渴望摆脱束缚、情绪易冲动等“叛逆”特征。这种表现并非“不听话”的任性行为,而是心理成熟过程中的正常反应。做好青春期心理护理,能帮助青少年平稳度过这一阶段。
建立平等、尊重的沟通模式是心理护理的核心。青春期的青少年渴望被当作“成年人”对待,传统的说教式、命令式沟通容易引发抵触情绪。家长和教育者应转变沟通姿态,以平等的身份与青少年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而非急于否定或评判。沟通时需专注当下,放下手机等干扰物,表达观点时多用“我”句式(如“我担心你熬夜影响健康”)替代“你”句式(如“你怎么又熬夜”),减少对立感,让沟通更易被接受。
保持边界感,给予适度自主空间至关重要。青春期的青少年对“自我领地”的需求强烈,包括个人隐私、社交圈子和决策权利等。心理护理中需尊重他们的边界,不随意翻看日记、手机等私人物品,不强迫介入他们的社交活动。在学习、兴趣、作息等方面,可与青少年共同制订计划,给予青少年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当青少年的决策出现偏差时,不直接否定,而是引导他们分析后果,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增强责任感。
教会情绪管理技巧,疏导负面情绪是关键环节。青春期的激素变化使青少年情绪波动较大,易出现焦虑、烦躁、沮丧等负面情绪,且缺乏成熟的疏导方法。心理护理中需要帮助他们认识情绪、接纳情绪,并掌握实用的情绪调节技巧。例如,引导青少年通过运动释放情绪;鼓励他们通过写日记、绘画、听音乐等方式表达情绪。
营造包容支持的家庭与校园环境是重要保障。和谐的环境能让青少年获得安全感,减少叛逆行为的发生。在家庭中,家长应避免过度攀比或对青少年提出过高期望,关注他们的努力而非仅看结果,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家庭成员间应保持良好互动,避免在青少年面前频繁争吵。在校园里,教师需关注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状态,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避免简单粗暴地批评学生,对性格内向或情绪波动大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营造包容、互助的班级氛围。
此外,引导正确的自我认知也不可或缺。青春期的青少年处于自我认同建立的关键期,容易因外貌、成绩、人际关系等产生自卑或自负心理。可通过鼓励他们参与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帮助他们发现自身优势,建立客观的自我认知;同时,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挫折,明白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培养抗挫折能力,避免因暂时的困难陷入自我否定。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