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健康频道>>健康>>正文
面对抑郁:敞开心扉不逃避
2025年09月12日 09时30分   山西晚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相当于每40秒就有1人结束生命。为了应对这一公共挑战,早在2003年,国际预防自杀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9月10日设立为“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9月10日,是第23个世界预防自杀日。

“我希望能有更多人能关注到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关注他们的求救声。”作为一名心理学副教授、一名从事心理咨询二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师,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王艳常常遇到不同的抑郁症患者。当一个生命走到悬崖边,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如何才能把他们拉回到安全的区域?一起来听一听王艳怎么说。

在王艳二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有很多人所表述出来的症状都是抑郁症的症状,作为心理咨询师不能给他们诊断治疗,只能建议他们立刻去医院精神科,早发现早治疗,待症状控制之后才能在康复期做心理咨询。

实际上,抑郁情绪,是抑郁症最核心最重要的一个情感体验,所以说抑郁症一定会有抑郁情绪,而抑郁情绪不一定就是抑郁症。抑郁症是疾病,而抑郁情绪是症状。“生活中很多人把抑郁挂在嘴上,遇到麻烦心情不爽就说自己抑郁了,但真正的抑郁症是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莫名其妙的悲伤难过,持续的情绪低落。”王艳解释道,这些人会兴趣快感丧失,思维迟钝,自罪自责,总认为自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以至于痛苦到自残自伤甚至自杀。作为心理工作者,她想大声呼吁:“不要逃避!不要回避!敞开心扉拥抱抑郁!”

有研究显示,90%以上的自杀者在自杀前都会向这个世界发出预警信号,他们或多或少都希望这些信号被人注意到,呼唤能有人关注到他们从而帮助他们。但社会对自杀存在着一些误解和偏见,这些误解和偏见不仅加重了自杀者的心理负担,也阻碍了自杀预防工作的开展。预防自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个人、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入手,构建全方位的预防体系。在个人层面,可以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韧性,学会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挫折;当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心理疾病时,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现在,我省的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12356也开通了,有需要的可获得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帮助。”王艳说。

在家庭方面,王艳建议,当家庭成员遇到困难时,不要指责、要共同面对问题。尤其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青少年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需要家长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避免过度施压。”她说。如果家人或朋友出现了一些言语、行为变化,就需要引起重视:比如直接表达“我不想活了”间接暗示“如果我不在,你们会过得更好”;突然开始整理自己的东西、赠送贵重物品;频繁自伤、酗酒或滥用药物;回避社交、放弃兴趣爱好;从持续抑郁、焦虑,或从极度绝望突然转为平静……无论是哪种情况,其实都是他们在求救,他们需要得到心理支持!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张梦莹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