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我国居民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半数以上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而在80岁以上的高龄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接近90%,是罹患脑卒中、心肌梗死乃至造成心血管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然而,临床中很多患者对这一疾病缺乏科学、正确的认识,血压天天在测、降压药物也天天在用,还是造成了很多不可挽回的“悲剧”。对此,山西白求恩医院综合医疗科主任医师王蕾提醒广大高血压患者,监测、控制血压已成日常必需,但如果方法不当,徒劳不说,还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正确认识老年高血压
看到这个标题,或许很多人就要发出这样的疑问:“老年高血压和普通的高血压有什么不同?”王蕾介绍,年龄≥65岁,在没有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 压 (SBP) ≥140 mmHg(1mmHg= 0.133kPa) 和 ( 或) 舒 张 压 (DBP) ≥90 mmHg,可诊断为老年高血压。曾明确诊断高血压且正在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老年人,虽然血压<140 /90mmHg,也应诊断为老年高血压。从分级上来看,老年高血压的分级方法与一般成年人相同。
“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收缩压升高和脉压增大。”王蕾介绍,我国人群统计,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为21.5%,占老年高血压总人数的53.21%。随年龄增长,钙化性瓣膜病发生率增高,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由于血压调节能力下降,老年人的血压水平容易受各种因素如体位、进餐、情绪、季节或温度等影响,称为异常血压波动。最常见为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和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等。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多种危险因素和相关疾病,常见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肾功能不全和脑血管病等。
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血压测量是评估血压水平、诊断高血压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根本手段和方法。”王蕾说,由于老年人可能具有血压波动大、夜间高血压、清晨高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等特点,所以应鼓励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家庭自测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定期(如每年)进行双上肢及四肢血压和不同体位(立、卧位)血压测量。特别注意临睡前、清晨时间段和服药前的血压监测。
家庭血压监测又称自测血压,可用于评估数日、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的血压控制情况和长时血压变异。测量方法如下:
1、使用经过国际标准方案认证合格的上臂式家用自动电子血压计,不推荐腕式血压计和手指血压计,不推荐使用水银柱血压计进行家庭血压监测。电子血压计使用期间应定期校准,每年至少1次。
2、家庭血压值一般低于诊室血压值,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135/85mmHg(对应于诊室血压的140/90mmHg)。
3、监测频率,初始治疗阶段、血压不稳定者或是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时建议每天早晨和晚上测量血压(每次测2-3遍,取平均值),连续测量7天,取后6天血压计算平均值。血压控制平稳者,可每周只测1天血压;长期药物治疗患者,建议监测服用前的血压状态,以评估药物疗效。
4、最好能详细记录每次测量血压的日期、时间以及所有血压读数,而不是只记录平均值,以便医生指导和评价血压监测和控制效果。
5、精神高度焦虑患者,不建议开展家庭血压监测。
如何有效控制血压?
“降压治疗的目的是延缓高血压所致心血管疾病进程,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王蕾表示,老年高血压降压治疗应强调收缩压达标,在能耐受的前提下,逐步使血压达标。在启动降压治疗后,需注意监测血压变化,避免降压过快带来的不良反应。在追求降压达标的同时,针对所有可逆性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吸烟、血脂异常或肥胖、血糖代谢异常或尿酸升高等)干预处理,并同时关注和治疗相关靶器官损害及临床疾病。大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生坚持治疗。
王蕾介绍,近日,国际高血压学会(ISH)颁布了全球高血压实践指南。新指南进一步强调限盐、合理饮食、健康饮品、限酒、控制体重、戒烟、规律运动、精神放松等在高血压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延缓高血压的发生并发挥直接的降压作用。新指南不推荐使用保健品以及中药降压,理由是缺乏充分证据证实这些疗法的治疗效果。
1、健康饮食
减少钠盐摄入,增加富钾食物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WHO建议每日摄盐量应<6g,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适度限盐。老年人应摄入多种新鲜蔬菜、水果、鱼类、豆制品、粗粮、脱脂奶及其他富含钾、钙、膳食纤维、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2、规律运动
老年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患者进行合理的有氧锻炼可有效降低血压。老年人应进行适当的规律运动,每周不少于5天、每天不低于30分钟的有氧体育锻炼,如步行、慢跑和游泳等,避免剧烈运动。
3、戒烟限酒
戒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肺部疾患风险。老年人应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日饮用酒精量应<25 g,女性每日饮用酒精量应<15 g。白酒、葡萄酒(或米酒)或啤酒饮用量应分别<50、100、300 ml。
4、保持理想体质量
超重或肥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可适当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体力活动。维持理想体质量(BMI 20.0-23.9kg/㎡)、纠正腹型肥胖(男性腹围≥90cm,女性腹围≥85cm)有利于控制血压,减少心血管病发病风险,但老年人应注意避免过快、过度减重。
5、改善睡眠
睡眠的时长、质量与血压的升高和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有关。保证充足睡眠并改善睡眠质量对提高生活质量、控制血压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6、注意保暖
血压往往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老年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和对血压的调控能力差,常出现季节性血压波动现象。应保持室内温暖,经常通风换气;骤冷和大风低温时减少外出;适量增添衣物,避免血压大幅波动。
7、药物治疗
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如氯沙坦)、利尿剂(如氢氯噻嗪)、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单药治疗血压未达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可选择联合应用两种降压药物。
山西晚报记者 薛琳
特别提醒:
使用降压药物时一定要注意这些
王蕾提醒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时应遵循几项原则:
①小剂量:初始治疗时通常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并根据需要,逐步增加剂量;②长效:尽可能使用1次/天、24h持续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有效控制夜间和清晨血压;③联合:若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可采用两种或多种低剂量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以增加降压效果,单片复方制剂使用更方便;④适度:大多数老年患者需要联合降压治疗,包括起始阶段,但不推荐衰弱老年人和≥80岁高龄老年人初始联合治疗;⑤个体化:根据个体具体情况、耐受性、个人意愿和经济承受能力,选择合适降压药物。
此外,王蕾提醒,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还需特别注意以下情况:
对于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诱发的咳嗽,发生率5%-25%,在慢性咳嗽中的比例为1.7%-12%。停药后1-4周咳嗽消失或明显减轻。更换沙坦类药物如缬沙坦,不良反应会逐渐缓解。
利尿剂氢氯噻嗪长期服用会导致血钾降低,因此本身血钾较低的患者可以联合服用补钾利尿剂螺内酯或者酌情补钾。
部分降压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为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起床时宜缓慢,避免突然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