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孙倩文
孩子吃东西不小心噎到了,紧急时刻拿出防噎神器——海姆立克急救仪,按一下按钮,就能将异物吸出,整个过程也就几秒钟……不少家长看了这样的短视频后“种草”了同款防噎神器。
此类防噎神器真的有用吗?11月3日,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发现,多款“急救仪”正在售卖,热门款销量甚至超5万件。查看买家评论,部分家长抱着“以防万一”的心态下单,也有人使用后觉得它是“智商税”。然而,记者发现,一些商家打着“三甲急救认证”“医院同款”的旗号宣传,产品却没有获得医疗器械相关认证。
“一老一小”
易发生异物卡喉
近日,6岁的朵朵跟家人说话时,突然发生一阵剧烈的呛咳。只见她小脸憋得通红,手指着脖子,眼泪直流。原来,她边玩边吃水果时,不小心把水果卡进了喉咙。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韦良魁介绍,异物卡喉导致的气道阻塞是急诊科常见的一类疾病,如果处理不及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该院急诊科每年接诊气道异物的患者大约有400例,其中造成严重窒息的大约30例,6岁以下儿童占90%,3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多见。
“婴幼儿喉保护机制及吞咽功能不健全,进食时嬉笑、啼哭、玩耍,容易将食物、小玩具等异物吸入气管内造成气道阻塞;部分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因吞咽机能减退,容易将口中食物等吸入气道造成气道阻塞。”韦良魁提到,可造成气道阻塞的异物多种多样,主要是食物类,如各类坚果(花生、瓜子等)、果冻糖果、小个水果(葡萄、龙眼等)、大块肉类、糯米类等食物。少部分为各类文具(笔帽、橡皮)、玩具(玻璃球、气球)等。
韦良魁提醒,日常生活中预防气道异物阻塞,建议大家遵循“食不言,寝不语”古训,吃东西的时候尽量细嚼慢咽。尤其对老人和小孩食用容易发生呼吸道阻塞的食物要特别关注,不能疏忽大意。比如老人和小孩吃果冻时,可以先弄碎后再食用。老人和小孩尽量不吃花生、瓜子等小坚果类食物。龙眼、葡萄、樱桃等水果,可以剥开去核后再食用。此外,要注意防范小孩误吞食纽扣、玻璃弹珠、小橡皮等物品。
临床急救中暂未推广使用防噎神器
小朋友边吃东西边在沙发上玩耍,突然零食卡进喉咙。很快,孩子的脸就憋得通红,不停咳嗽、呼吸困难。孩子妈妈立刻起身,想做海姆立克急救,可一着急动作全忘了。这时爸爸赶紧拿出家里的海姆立克急救仪,把面罩裹住孩子的口鼻,按下按钮,“砰”的一声,一颗爆米花就被吸了出来,全程只用了几秒钟……短视频平台上,不少博主测评防噎神器,评论里不少人回复“买了,备着以防万一”,也有人质疑防噎神器到底有没有用。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防噎神器”,发现价格为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其中一家店铺显示产品销量超5万件,介绍页面显示:该产品又叫咽喉负压吸引器,是利用负压抽吸原理,通过在上气道形成瞬间负向气流,将气道阻塞异物吸出,不用按压胸腹部,没有脏器损伤风险,操作更简单,施救时间更短。
防噎神器真的像宣传得那么好吗?根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第二次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界定结果汇总》,“防窒息急救器”建议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记者询问店铺客服,该店铺的产品是否为二类医疗器械。客服回复:“不属于,属于防护用品。”
用户评价也呈现两极化。有买家表示“亲戚家孩子吃果冻噎住,多亏了防噎仪及时施救”,也有买家称“不好用,智商税”。
家里到底有没有必要常备防噎神器?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抢救护士长邹琦提到,在临床急救中目前暂未推广使用该设备。“因为每一位患者年龄、体形、发生梗阻的原因等都不尽相同,医护人员需要评估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急救手段。”
学会海姆立克急救法正确应对气道异物阻塞
“其实没有什么所谓的神器,任何一种急救设备或者技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施救,如何正确地施救才是最重要的。”邹琦说道,无论是海姆立克急救法还是背部拍击,手法施救是最方便的,在任何场合都能立即使用。这在紧急情况下至关重要,因为此时每延迟一秒都可能危及生命。
韦良魁提醒,如果不幸发生气道异物阻塞,家长不要慌乱,应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听从急救人员指挥,同时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正确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要记住口诀:“剪刀、石头、布。”
剪刀:一只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患者肚脐以上。
石头:另一只手握拳,拳眼(拇指侧)向内,放在“剪刀”找到的位置上方(即肚脐与胸骨之间的腹部正中线)。
布:然后将“剪刀”手放开,包住“石头”拳。
用力冲击:用双臂从患者身后环抱其腰部。用力向患者的后上方进行快速、猛烈地挤压。每次冲击都应是单独、有力的动作,目的是利用肺部残留空气将异物冲出。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身体阶段的人群,海姆立克的操作方法也不相同:
对于1岁以上的儿童或成人,当患者可以站着或坐着时,施救者应站在患者后面,前腿呈弓步状,置于患者双脚间。一手握拳,以大拇指侧与食指侧对准患者肚脐上两横指处的腹部,另一手包住拳头并握紧,双手急速冲击性地、向内上方压迫其腹部,反复有节奏、有力地进行,以形成的气流把异物冲出。患者要处于前倾位,头部略低,嘴要张开,有利于呼吸道异物被排出。
当患者躺在地上不省人事时,可取仰卧位,首先开放患者的呼吸道,然后施救者两腿分开跪在患者大腿外侧地面上。一手以掌根按压肚脐与剑突之间的部位,另一手掌覆盖其手掌之上,进行冲击性地、快速地、向上方压迫,反复至咽喉异物被冲出。
如果自己被异物卡住,此时别慌张。可以采用一只手握拳,另一只手握在拳头之上,双手急速冲击性地、向内向上压迫自己的腹部,反复有节奏、有力地进行。也可以稍稍弯下腰,靠在一个固定物体上(如桌子边缘、椅背、栏杆等),以物体边缘压迫上腹部,快速向上冲击,重复操作,直至异物吐出。
若是1岁以下的婴儿有呼吸道异物,则不可用海姆立克急救法,以免伤及腹腔内器官,应改为拍背压胸法。先让婴儿呈俯卧位趴在施救者前臂,头部稍向下前倾,用手支撑婴儿头部及颈部,另一手在其背部两肩胛骨间拍背5次,依患者年纪决定力量的大小。再将婴儿翻正,在婴儿胸骨下半段,用食指及中指冲击性压迫胸部5次,重复上述动作直到异物吐出。
对于肥胖者或者孕妇等无法实施标准海姆立克腹部冲击法的人群,邹琦建议可以使用胸部冲击法来替代。“至于所谓的‘急救仪’是否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补充工具,需要更多的实际案例应用才能得出结论。”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