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孙丹丹
《2024年中国睡眠质量报告》显示,我国超3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中20~40岁的中青年占比超过60%。失眠不仅会让人白天昏沉乏力,降低工作、学习效率,影响情绪和记忆力,长期还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
失眠的表现形式多样,不只是“睡不着”,还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睡眠质量低。其实,多数人的睡眠问题并非“绝症”,掌握科学的方法,就有助于找回高质量睡眠。
给生物钟“定个闹钟”:固定作息是核心。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每天早上固定时间起床,晚上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坚持1~2周,帮助建立“生物钟”,形成“条件反射”。最佳的睡眠时间是晚上10时至早上6时,尽量在这个时间段让自己处于睡眠状态。
“专属睡眠空间”:让卧室只用来睡觉。卧室的核心功能应该是“睡眠”,让卧室成为“睡眠专属区”,切断与其他活动的关联。避免在床上处理工作、刷视频,让大脑形成“进卧室=该睡觉”的条件反射。除此之外,卧室内应营造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
睡前1小时“断联”:给大脑“降降温”。睡前1小时尽量远离电子设备,手机、电脑的蓝光会抑制体内助眠物质的释放,让大脑保持兴奋。睡前不妨进行一些“助眠活动”,如读一本轻松的纸质书;做10分钟简单的拉伸;用温水泡脚15分钟等。
调整“饮食习惯”:别让食物影响睡眠。睡前避免摄入“兴奋物”,以免干扰睡眠,如香烟、咖啡、酒精以及浓茶等。睡前不应吃得过饱,睡前摄入的食物过多,胃肠道就需要努力地消化和吸收,这个过程大脑会因为不停地受到刺激而影响睡眠。
睡不着时别强迫:减少对睡眠的“焦虑”。如果躺在床上30分钟还没睡着,别“强迫自己入睡”,这样只会更焦虑、更难睡着。可以起身到客厅,做一些简单、安静的事,如叠衣服、读几页书,直到有困意再回到床上。
睡眠是维持健康的“基础工程”。与其在深夜焦虑失眠,不如从今天开始,试着调整作息、改善睡眠环境、减少睡前刺激。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习惯改变,就能让你重新拥有“沾床就睡”的好睡眠,以更好的状态面对每一天。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