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几个场景,相信大多数家长都很熟悉。
在孩子摔倒之际,一个箭步伸手拉住了他的小胳膊,听见“咔哒”一声……
提溜着孩子的胳膊下楼梯,又听见“咔哒”一声……
孩子毛衣穿了一半,再一次听见熟悉的“咔哒”声……
如此清脆的声音,再搭配着孩子的哭泣声,还在状况外神经大条的家长还是一头雾水,他究竟是怎么了?
这和你脱不了干系哦!
当你听见“咔哒”声的那一刹那——没错,很可能就是脱臼,毕竟相比较大人,孩子身体上的各个部位还是很脆弱的。
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的肘关节。
图片里的肱骨,是构成我们上臂的一块骨头,下臂则是由两块骨头构成,分别是尺骨和桡骨,也就是医生口中的内尺外桡(手掌向前的前提下)。
但只有骨头可不行,它们周围还缠绕着掌控拉伸程度的关键者——桡骨环状韧带,尺侧副韧带和桡侧副韧带,可以想象一下,就是类似鸡爪里面那个有韧性筋状的东西。其中,桡骨环状韧带可以防止桡骨小头脱出。
发育尚未成功,还需家长谨慎
与成年人成熟的各个部位相比,孩子的桡骨还处于发育进行时,此时的环状韧带也只是一片薄弱的纤维膜,比较松弛。因此,当孩子的肘关节突然被向上牵拉、或者翻身时上臂被压在身体下、翻转孩子的手臂、抓孩子的胳膊打秋千,甚至是跌落,都很容易引发桡骨头半脱位(牵拉肘),俗称脱臼。
它好发于4岁以下孩子,也是最常见的骨科损伤且复发率很高。不过,随着孩子发育的完善,就可以和这种情况说再见了。
家长们要注意观察,孩子在哭闹的同时,胳膊是否有下垂、半弯曲、和不敢上举的情况。一旦发生过,就要更加注意保护孩子的关节,防止脱臼反复发生,演变成习惯性脱臼。
能不拉胳膊就不拉
熊家长们在拉孩子胳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和力度,尤其是避免牵引或拉动手臂,你可以选择扶着他的腰部或腋下,孩子舒服,你也放心。
如果真的发生了脱臼,一定要固定好患肢,及时找医生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