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印象频道>>忻印象>>正文
宋诗里的“夹寨”之谜
2019年06月27日 17时58分   山西新闻网

毛泽东手书清代严遂成的七律《三垂冈》,一经公开发表,在史籍里沉睡了上千年的三垂冈和夹寨之战便随之成为热词。唐末五代时的潞州,是历史上著名的夹寨之战发生地,但夹寨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它的规模如何?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见仁见智。笔者不揣浅陋,谈一点个人管见,以为商榷。

典籍中未查到夹寨的表述

笔者至今未在相关典籍中查到夹寨这一词条的书面文字表述,百度对夹寨有所解释:一是指隔河相对、互为犄角的营寨。《新五代史·死节传·王彦章》载:“晋已尽有河北,以铁索断德胜口,筑河南、北为两城,号‘夹寨’。”二是指环绕敌城建立的壁垒。《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载:“思安将河北兵西上,至潞州城下,更筑重城,内以防奔突,外以拒援兵,谓之夹寨。”所谓“重城”,就是在城外又修筑了一道城。

另外还有一个解释:《新五代史·唐神闵敬皇后刘氏传》载:“庄宗攻梁军於夹城,得符道昭妻侯氏,宠专诸宫,宫中谓之‘夹寨夫人。’”此例说的也是潞州夹寨之战之事。

由此可知夹寨一词,源出五代时期后晋与后梁争霸时。先是后梁于前907年首次筑夹寨于潞州;之后后晋又于前920年筑夹寨于黄河得胜口。

据此,夹寨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两军隔河相对;二是环绕敌城而建。考察夹寨,必须满足这两个条件,离开此前提只能是治丝益棼。

宋诗对夹寨之战有描述

夹寨位于潞州城西,这是共识。但详细情况,如空间布局、具体位置等,至今没有一致看法,所幸北宋人孙冲写过一首《过古夹寨城》的五言排律,为我们揭开了笼罩在夹寨表面的神秘面纱,进而提供了窥探其本来面目的一把钥匙。

孙冲,字升伯,赵州平棘人,举进士,登甲科。授将作监丞,历通判晋、绛、保州。改兵部郎中、直史馆、知河中府,徙潞州,复为河东转运使,迁太常少卿,擢右谏议大夫,复知潞州,迁翰林院学士。所至以强干称。官至给事中。《宋史》有传。孙冲生活在宋真宗年间,曾两度主政潞州,自然对潞州之情了如指掌。他任职潞州时,古夹寨城仍基本完整,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过古夹寨城》这首诗。

诗句展现了夹寨城的生动画面。“重围夸壁立,夹寨逞虹张。”赞叹夹寨壁垒坚固,层层设围,像彩虹一样张开。“蒙冲窥女堞,钩戟伺耐墙。”蒙冲,即艨艟,古代战船,船体用牛皮保护。意思是在夹寨的水面上,战船巡游,护卫着两岸的城墙;城堞后面,军卒手持兵器,时刻严阵以待。“踞峙培山峻,环围列堑长。”夹寨雄踞大地,寨外面环列着长长的堑壕。“营基系井室,濠坎密榆桑。”夹寨内部有房舍有水井,可进行持久战,大将苻道昭还把老婆也带到了寨里,后来成了晋军的战利品。寨壁外围则是一条挨一条密如榆桑的堑壕。“力攻须陷没,坚拒倚金汤。”夹寨坚不可破,靠力攻是难以奏效的。难怪李克用因梁军围困潞州,竟死不瞑目;潞州守将李嗣昭困守城里,坚不出战。陆地筑寨,壁垒森然,内屯重兵,水井房舍俱全;寨外是重重堑壕;水面上有战船游弋策应,沟通南北两寨之间的联系,从而组成了一个严密的立体攻防体系,可谓万无一失。“墨带推才妙,班斤炫技良。”连古代建筑大师墨子和鲁班对之也要自叹不如了。夹寨规模之大,构筑之妙,功能之全,的确令人叹为观止!正是孙冲,使今人得以在一千年后,从他的诗里重睹早已被岁月风干了的历史本来面目。

夹寨地名中隐藏的秘密

夹寨概况,通过孙冲的诗大致有所了解,其诗中描述的“夹寨逞虹张”到底是什么样子?或可通过长治西郊现存的一些地名寻找到它的蛛丝马迹。

地名往往携带着古代社会方方面面的遗传密码,不失为破解历史谜团、还原事实真相的一个有效途径。

夹寨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双方正式开战前已在潞州对峙了一年时间。由于梁军构筑的工事较为特殊,加之战事持续时间长,在当地留下不少遗迹,今长治西郊有多个村名就与夹寨之战有关。

如“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后来有人居住于此,便因堠得名,于是有了堠北庄、堠南庄、堠西庄。

再如,“寨,指防守用的栅栏;亦指旧时驻兵的营地。”废弃后居住的人逐渐增多,便以寨名村。今长治西郊已知的与“寨”有关的村名有北寨、南寨、寨子等。由此可知,当年的夹寨,主体就在今天长治西郊距旧城十华里的南寨村和北寨村一带,向东南一直延伸到寨子村。

根据以上线索,不妨以今长治城西南的寨子,到城西的堠南、堠北、南寨、北寨各村为点作一条连线,就形成了一个弧形结构,将潞州城西南及西面围了个严严实实。南到寨子村,北到北寨村,弯弯曲曲十余里长,如同史籍里记载的呈“蚰蜒”状;至于宽度,至少应在二三里以上,不然驻扎不下围困潞州的10万梁军。有资料记载:“据附近暴马村的老党支书讲,上世纪70年代大修大寨田,村民们在平整二贤庄西边二三百米远的那块地时,头斫不下去,人们细看发现那是一段延绵很长的夯土。”(详见《百度百科·二贤庄》词条)现在看来,这里正是夹寨经过的地方,夯土应是当年的墙基遗迹。

依据孙冲诗中的描述,两寨之间有战船用于水上防御。水从何来?实地考察不难发现,这道水正是发源于长治东部山区、从城东经城北再流经城西,又汇集了来自城南的其它水流,最后注入浊漳河的石子河,它正处于南寨村和北寨村之间,也与夹寨“隔河相对,互为犄角”的特征相符。

1000多年前的石子河,比之今天要大得多。我们从今天石子河附近的湛上村、蒋村一带低洼的地势可推知,当年的石子河曾经在此形成一大片烟波浩渺的水域。湛上村的“湛”字,如果不是姓氏,无疑是指河水清澈透明之意。

《资治通鉴·卷266》记述夹寨:“思安将河北兵西上,至潞州城下,更筑重城,内以防奔突,外以拒援兵,谓之夹寨。调山东民馈军粮,德威日以轻骑抄之。”可见夹寨的作用一是为防止城内的敌军逃跑,二是为抵御外来的援兵,一城而两面兼顾。梁军为避免晋兵频繁骚扰,“乃自东南山口筑甬道,属于夹寨”,以保证粮道畅通。属,连接之意。孙冲诗中“甬道便轮馈,游兵劲绝粮。(为了押韵,两句调换了次序)”即指此事。而甬道入口处,当位于今长治城西南角、潞州区和上党区交界处的夹寨尽头处的寨子村附近。

当时,潞州城里的晋军,城南被梁军所围,城东有大山阻隔,城北有三垂冈“缠绕”,城西虽然地势平坦,又有通往太原晋军大本营的官道,但却被彩虹一般的夹寨城围了个密不透风,将里外隔绝。

其实,梁军的真正目的并非一定要把守城晋军歼灭不可,而是以大军压境的高压态势,通过长期围困逼晋军弃城而走或不战而降。据史籍记载,因为潞州城墙高大坚固,很难攻克,城下也确实没发生过大的战事。史实也印证了这一点,《资治通鉴·卷266》载:“潞州围守历年,士民冻馁死者太半,市里萧条。”

梁军与晋军对峙了一年,后晋王李克用去世,城外增援的晋军撤回太原奔丧,剩下孤城一座。梁军小看了23岁的新王李存勖,放松警惕,连岗哨都撤了。李存勖利用梁军松懈之际,继承王位后戴孝出征,率精锐部队出其不意地长途奔袭,6日后直达潞州北郊黄碾镇,连夜潜伏至三垂冈下,次日借漫天大雾掩饰突袭夹寨城,一举击溃梁军,史称夹寨之战。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