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印象频道>>忻印象>>正文
《摸鱼儿·雁丘词》背后的深意
2025年10月20日 17时12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中的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认为是爱情绝唱。然而在这首感人至深的词背后,有着深层的文化密码与历史隐喻。

元好问少岁时随父前往太原,结识了同龄才子白华(白朴的父亲)。白华博学多才,其父引荐元好问拜王中立为师。王中立是宋元时期著名辩士,性情狂傲,眼光独到,对元好问的诗才极为赞赏。1205年,元好问赴太原参加科考,途中听闻猎雁者讲述一对大雁生死相随的故事,深受触动,故作了一首《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科考落榜后,王中立将此诗寄给好友赵秉文,使其仕途峰回路转。

《摸鱼儿·雁丘词》中写道:“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词的上片写雁,情境俱化,下片却有疏离之感,与上片不成一体。历史学家缪钺先生解释说:“因为双雁是葬在汾水之上,于是联想到当年汉武帝泛舟汾河时所作的《秋风辞》。”“横汾”“箫鼓”皆用《秋风辞》中的语典,“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汾水之上,一派凄清,只有山鬼在风雨中哀啼。“何嗟及”出自《诗经》“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意思是有一女子被丈夫抛弃,啜泣不已,悲叹莫及。《招魂》《山鬼》皆屈原所作之楚辞,《招魂》中多以“些”为句末语气词,其声至悲,故后世称凄厉之音曰“楚些”,而《山鬼》中亦有“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之句。词人细心埋葬的双雁,不会与莺燕同归黄土,而是引千古骚人前去凭吊,双雁死后的哀荣,连上天都要嫉妒。

王中立曾写诗《题裕之乐府后》评《摸鱼儿·雁丘词》:“常恨小山无后身,元郎乐府更清新。红裙婢子那能晓,送与凌烟阁上人。”“裕之”即元好问的字,王中立认为寻常考官难以理解元好问文章中的深意,只有“凌烟阁上人”方能真正读懂。

元好问借雁喻人,作品背后隐藏着自己的政治寄托。《遗山集》中有古乐府诗《幽兰》一首,其中也用“山鬼”意象寄托悲慨,诗的次句直接对应《楚辞》中“辛夷车兮结桂旗”一句,故《摸鱼儿·雁丘词》中“山鬼自啼风雨”,正宜视为词人的亡国之呻,哀绝之吟。师父王中立则一眼看透其中深意。这首诗穿越千年,依然震撼人心,因为它不只是一首爱情颂歌,还是感慨兴亡、心系故国的遗民血泪之唱。(程俊杰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