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印象频道>>忻印象>>正文
守望长城
2025年08月18日 16时33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长城神池段。张存良 摄

从小生长在晋西北神池县的小乡村,抬头是山,低头是沟,眼睛里、脑子里满是那一座连一座的黛色、黄褐色的苍苍山峦。这些多得数不清的重重皱褶,看上去起伏、舒坦、浑厚、连绵,它们重叠有韵,跌宕有律。它们组成了黄土地特有的景致,它们刻画出神池县独有的风情,它们展示着北国风光的苍茫,它们舞动着“原驰蜡象”的神韵。

不经意间,你会突然发现,在某一个山梁峁头上,崖畔沟洼间,有一条隐隐约约、漫漫漶漶蛰伏着的“S”形曲线,时而拱起脊梁,时而隐入山岭,阵阵山风袭来,长在这条脊梁上的茅草野蒿便随风起伏,恰似一条巨蟒在蠕动,在苏醒。

这是什么?像风雨剥蚀形成的山峁又不是?像日月消融人为的斧痕又模糊?像饱经沧桑的山村老人额头上的皱纹?像操劳家务的村妇手背上冒起的青筋?像神奇的大自然刻凿出的雕塑?

你再定睛细看,这条顺着山头绕着山梁蜿蜒的“巨龙”,沿着山势走向延伸,或这里,或那里,或远处,或近处,或隐隐约约,或长长短短,或高高低低,或宽宽窄窄,连绵起伏,缠绕蛰伏在山峦叠嶂中。

这就是神池县的古遗存,这就是明朝时期修筑的长城。

神池这段明长城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是为抵御蒙古部落侵扰而建,现存遗迹主要分布于神池县境内的虎北乡、烈堡乡等地。

据历史记载,神池县境内的长城是扼守战略要地的第二道防线,也称内边。它自西向东蜿蜒,境内的处于中段。西起偏关县老营堡,后延朔州与忻州交界处,向东转至平鲁,又经神池、大水口、阳方口、黄草梁、宁武县后延伸至原平县、山阴县、代县、阳明堡、应县、繁峙县、浑源县、灵丘县直至河北省、北京市,再连八达岭、居庸关,后连延庆与外长城交汇。当时朝廷将内长城西边的三座关隘即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为外三关。神池也处于外三关之前沿,理所当然成了前沿阵地,可见战略位置非同小可。

作为军事防御工程,墙体多采用就地取材的夯土结构,部分地段以石块包砌,沿线设有敌台、烽火台等军事设施。这些遗迹见证了明代北疆防御体系的建设智慧,反映了当时军事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

从历史价值来看,神池明长城是研究明代边防政策、军事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修建过程体现了明朝“九边”防御体系的战略布局,也记录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互动历史。长城沿线出土的兵器、生活用具等文物,为研究明代边塞生活提供了珍贵素材。

历朝历代战争不断,修筑长城的工程也不断。断断续续、修修补补,积攒成当今长城这个模样。这些被风吹日晒雨水侵蚀残垣断壁的古长城,朝迎东方日出,暮送大漠落日,与荒野朔风融为一体,形成了这里的一大边塞人文景观,构成了一部积淀着神池厚重历史的巨书。

这些由土埂、山包、断壁、残崖、塌墙、土墩、破砖、碎瓦组成的神池古长城遗迹,东不见尾,西无尽头,翻山越岭,穿云破雾,连着嘉峪关,接着山海关,与北京八达岭长城遥遥相望。当你了解到这段古长城当年有雄强、悲壮、英勇、激昂故事的时候,当你登临这段饱经沧桑、满身疮痍的城墙的时候,心头就会涌起波澜壮阔的感觉,你的心灵就会受到震撼。这些历经千年风霜的文化古遗,看上去已面目皆非,几乎已融入崇山峻岭中。长城不是一道冷冰冰的墙,而是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在长矛大刀相搏的时代,入侵者面对这堵城墙,面对城墙上守城的精兵强将,面对滚木巨石、强弩箭镞……怎能不望而生畏。

站在古长城上,遥想这些历经风雨雪霜,在血与火的古战场上搏击、伤痕累累的身躯,让我们感慨万千。长城上的萋萋芳草,莫非已化作守城将士的身影在摇曳;那覆盖在长城上的丛丛花簇,莫非已化作守城边卒的热血在澎湃。远处固守在山巅的烽火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边塞狼烟四起,勇士血染疆土的战斗场面;眼前依稀可辨的夯土层,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筑城壮士洒下的汗水滴落其上。凶狂肆虐的朔风卷起在长城脚下,荒山野岭的落叶枯枝被吹得呼呼作响,我们耳畔又一次响起古战场上的战鼓声、马蹄声、喊杀声,响起了几声胡笳和羌笛的幽怨声。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强了对神池明长城的保护工作。通过科学修缮、环境整治等措施,这段长城遗迹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结合生态建设,在长城周边种植沙棘、柠条等耐旱植物,既保护了遗址,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如今,神池明长城已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游客在此既能领略古代军事工程的雄伟,又能感受边塞历史的厚重。这段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研究明史和古代军事建筑的重要实物见证。而今的古长城,抵抗住了塞上漫天风雨的侵蚀,胜景迎五洲宾朋,伟岸博四海赞叹。游客在这里陶冶雅兴,登临纵览。真是千年关隘,不毁炎黄之神;万里江山,方兴华夏之灿。

长城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保护长城,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长城脚下的山丹丹又红遍了山间,杨柳树又绿了河滩,柏油路上车水马龙,县城内高楼林立,人们的脸上都写满了幸福。透过重重关山,顺着这条蜿蜒起伏的巨龙眺望,可以看到一道绿色的长城正在延伸。

晋地边陲刻史迹,长城精神世代传。(宗光华)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