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印象频道>>忻印象>>正文
元好问何以认为自己能平视苏诗
2024年04月22日 17时09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元好问《学东坡移居八首》诗曰“论人虽甚愧,诗亦岂不如”,自信其诗不逊于苏轼,今人着眼于组诗的比较,谓其“诗艺已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格调近似苏而成就有超越”。郝经亦云“上薄风、雅,中规李、杜,粹然一出于正,直配苏、黄氏”,可知元氏所言并非即兴而发,而是深思熟虑的产物,着眼于整体诗作的考量,且与当时时代背景、诗学思潮息息相关,代表了当时诗坛的观点。现从以下三方面还原这位金元之际文坛领袖的心理空间。

诗学理念的自信

自南宋张戒等对以苏、黄为代表的宋诗屡屡发难,“舍宋宗唐”的诗学取向在南北诗坛渐成气候。元好问继承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的理念,顺应时代趋势作《论诗三十首》——“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基于对诗体本质功能的把握,元好问在《杨叔能〈小亨集〉引》中提出诗学唐人、以诚为本的主张:“唐人之诗,其知本乎!何温柔敦厚、蔼然仁义之言之多也……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幸矣学者之得唐人为指归也。”由此也能看出,他对“舍宋宗唐”的诗学理念十分自信,自谓“学时文五七年之后,颇有所省,进而学古诗,一言半辞,传在人口,遂以为专门之业,今四十年矣。见之之多,积之之久,挥毫落笔,自铸伟词,以惊动海内则未能。至于量体裁,审音节,权利病,证真赝,考古今诗人之变,有戆直而无姑息,虽古人复生,未敢多让”,这份理念自信是其平视苏诗之底气。

诗作取向成就的自信

诗作取向成就的自信也是元好问有底气平视苏诗的原因。他早年作《石岭关书所见》,学杜造诣初露峥嵘,赵秉文评“以为少陵以来无此作”,晚年更是获得“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之誉。尤其那些根据杜甫诗史理路写成的丧乱诗,代表了其诗的最高成就,被誉为“杜林嫡派”。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彼时国家处于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元好问深感亡国末日即将来临,遂作《岐阳三首》,拉开丧乱诗序幕。随后的《雨后丹凤门登眺》《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俳体雪香亭杂咏十五首》《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淮右》《癸巳除夜》《甲午除夜》等诸作,关联汴京围城、哀宗出奔、两宫北迁、汴京沦陷、蔡州城破等时事,使得一幕幕诗史画卷徐徐展开。

题材聚焦重大时事,命题注重时、地、人等纪事要素,效法杜甫以诗为史,这些特点都表明了元好问的价值取向。七律多用组诗体式,既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不求工而自工”,诗艺炉火纯青。深沉悲凉的感情基调、百转千回的表达方式、苍凉壮阔的意境及字字千钧的笔力,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完美契合。“这种深思熟虑的表达,被认真地反复提炼,就显得越发浑重淳厚。在浑重淳厚这一点上,他也许堪为杜甫以后的第一人。”吉川幸次郎在著作《中国诗史》中如是写道。

清代学者赵翼更是在《瓯北诗话》中给予高度评价:“七言律则更沉挚悲凉,自成声调。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此等感时触事,声泪俱下,千载后犹使人低徊不能置。盖事关家国,尤宜感人。”元好问以“豪健英杰之气”“发为慷慨悲歌”,构成“遗山体”的主要特色:“遗山诗佳者极多,大要笔力苍劲,声情激越。至故国故都之作,尤沉郁苍凉,令读者声泪俱下。如‘白骨又多兵死鬼,青山元有地行仙’‘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虱空悲地上臣’之类,于极工炼之中,别有肝肠迸裂之痛,此作者所独绝也。”吴汝纶亦云:“遗山沉痛激烈,神似杜公,千载以来不可再得者。读之最能增长笔力,是少陵嫡派也。”

唐、宋以来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诗人是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及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学杜大家辈出。诗学杜甫,侧重于诗史,以及“事关家国,尤宜感人”的重大题材和“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诗作成就,正是元好问敢于平视苏诗的主要原因所在。

诗兼苏、黄之类比的自信

元好问曾说,金代“百年以来,诗人多学坡、谷”,在此潮流的推动下,他本人更是将苏、黄视为偶像:“袖中新句知多少,坡谷前头敢到无?”不同于“南宋四灵”弃宋宗唐,元好问是兼学苏、黄,在诗咏情性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如《南冠行》“生不愿朝入省暮入台,愿与竹林嵇阮同举杯。郎食猩猩唇,妾食鲤鱼尾,不如孟光案头一盂水。黄河之水天上流,何物可煮人间愁。撑霆裂月不称意,更与倒翻鹦鹉洲。安得酒船三万斛,与君轰醉太湖秋”,裹挟汹涌澎湃的感情,采用“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情与才学相得益彰,避免了刻意争奇斗胜“从肝肺中流出不足也”之弊。

何道生《忻州牧汪君》“一代典章谁信史,中州坛坫此雄师。浣花心事坡翁笔,不及成都有旧祠”、徐继畬《读元遗山诗二首》“平生学杜皮兼骨,偶效苏黄亦示奇。禾黍故宫歌代哭,泪痕多似少陵诗”,点明元好问诗学杜、苏的本末体用之别。刘祁《归潜志》载:“夫诗者,本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予观后世诗人之诗,皆穷极辞藻,牵引学问……唐以前诗在诗,至宋则多在长短句。”王恽也在《西岩赵君文集序》中写:“金自南渡后,诗学为盛,其格律精严,辞语清壮,度越前宋,直以唐人为指归。逮壬辰北渡,斯文命脉不绝如线,赖元、李、杜、曹、麻、刘诸公为之主张,学者知所适从。”可知元氏平视苏诗的时代氛围、理路根由及践行导向。(狄宝心)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