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印象频道>>忻印象>>正文
宁武书院探微(下)
杨丽琴
2023年02月27日 11时00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鹤鸣书院

鹤鸣书院创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院址在宁武府署西南凤凰街小教场附近,由清知府魏元枢设。魏元枢字联辉,号臞庵,清直隶丰润人。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科进士,乾隆三年(1738年)任宁武府知府,著《与我周旋集》。

魏元枢在《设立鹤鸣书院详定始末》奏报中言:“为议设书院以兴文教事。窃查宁武一郡,地处边隘,人朴俗淳,素称武勇之乡,颇少人文之誉……迩年以来,文风渐启,虽不似囊时之朴陋,而求其真能读书,究心理学,文艺优长,堪膺乡会之选者,甚难……夫天地之菁华,日开而渐盛,宁武一郡,昔既耀武,今宜尚德。且从前既少发迹之人,苟得一鼓舞而振兴之者,又安知天下菁华之气不可开之而渐盛……某到任以后,志在仰体上宪,奖藉士类,以扶文教,至意欲于五学内酌取三十余名,令入府城读书,如有英异之才,陆续取入,其别属愿学者一并收罗,聘请名师为之讲解,令其身体心会,使稍窥正学统绪,而于时文课艺尤必反复详说,使能领略先正大家作文质法,庶几,三年五年内,有志之士成就渐觉可观。遂与所属四县面商其事,据称振兴学校系地方有司专责,各愿酌捐膏火以襄盛举。”在奏报中,魏元枢向山西巡抚详细地叙述了鹤鸣书院设立的整个过程。

后来,宁武知县施作楫就鹤鸣书院的创建过程曾作《鹤鸣书院记》,其中记载:“宁武为晋之北陲,三关联峙,叠嶂层峦,古称险要,虽武功赫濯而亦代有彬雅知名之士。圣朝中外一家,覃敷教化……己未夏四月,度地于城之中央,四亩许,爽垲而邃,市嚣无扰,挹群山之秀,揽雉堞之雄,亦可清人之志气而发人之文思矣。于是,首捐俸钱以为经始,余亦随诸寅长后,共勷盛举,甫鸠工庀材,即予来而集事。通院四进,厢房列其左右,共得三十二楹。自测景树基,以及楣、椳、楔、柣、栭、桷、杗、廇,无不躬亲指授。两月而工竣,费镪十五镒,乃颜其门曰‘鹤鸣书院’,仿白鹿、鹅湖之义也……宋初,建太学,有十斋,一名贯道。惟践其修之之实,乃能一以贯之,君子深造,自得之功,率由于此。凡我四属之士,谨慎勿以边隅固陋,自安于于,而来入是门,登是堂,藏修游息于其舍,敬业、乐群、尊师、取友,将见道明德立,处则为经,明行修之彦,出则为通。方致远之材,克副我郡宪,广厦求贤,乐育苦心,是所企予以望者也。”

鹤鸣书院的常年经费来自官拨、官绅捐助以及书院学田、地产、房租三个方面。清雍正三年(1725年),宁武改所为府。雍正四年(1726年),宁武府第二任知府郎瀚主持修建宁武府衙,同时请新设立宁武府学,把以前明代宁武守御所学改为宁武县学,又废明偏关老营堡儒学,学生统一归府学管理,“充郡庠弟子员,其建学之费,取用公家”,又撤“宁化守御所明时察院行署之材,以给构造,一切规制以省学为标准”。

根据清代乾隆版《宁武府志》载,宁武学田最初由明朝通判陈某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购置,但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亩数。后来这些学田被兵备龙宗武与生员贺某的土地进行交换,盖了文昌祠。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路同知蔡珍看到宁武学子多数为贫寒人家子弟,读书无钱,便自己捐俸出资,在今阳方口三岔、南庄一带购买良田六百余亩作为学田,由当地廪生刘士琏、李成才、贾应章、白茔等人管理,用其年收入作为府、县教育之经费。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经府守吴鸿恩查明:“神池、宁武两县所借前项豆价银两扣至本年九月,三年限期届满,本应提回存库,惟查郡城鹤鸣书院讲堂、斋舍多有倾圮,若不及时修补将来需款愈巨。当将宁武县原领豆价银一千五百两仍在该县当商营运,神池县原领银二千四十二两五钱五分九厘,以一千四十二两五钱五分九厘仍存神池生息,以一千两转发五寨县当商领运。均自二十二年正月起,按年一分生息,所得息银每季由各县解府,转作鹤鸣书院经费,亦定三年即行提回。”

鹤鸣书院是乾隆时期在山西最早建立的书院之一。知县施作楫精心筹划,参曹余姚、谢廷恕等积极响应效力。在府、县城内中央位置划地四亩许,筹银三百余两,乾隆十三年(1748年)开工,两月后竣工。因宁武古称“凤凰城”,故仿白鹿、鹅湖之义,借凤鹤同舞、鸾翔凤集之喻,取名“鹤鸣书院”。魏元枢亲题于书院棂星门上,又在其堂上题“修道士居”匾额一通。

鹤鸣书院成立后,聘学有专长的当地名流名士任教习,请国内名士任山长,成为人文荟萃之所。生童以学习成绩优劣分超、特、上、中、下各等,给予奖励或惩处。宁武收藏家马桂林先生所藏的当时书院八股试卷批语中,就有对超等第一名赵景福得奖四百文、上等第四名郝文蔚得奖一百文的原始记载。

书院在教学理念上完全按照清朝的办学宗旨所制,规定“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山西分守雁平道按察使司副使黄祐在《宁武府志·序》中记述了鹤鸣书院的学习气象:“夜宿鹤鸣书院……闻读书声琅琅达旦。”

据史载,鹤鸣书院当时不仅培养出进士谷如墉、左射斗、任先觉、许师贤等,还有举人彭毓秀、张培真、刘效文、张鹏、樊灏、刘钰、谷顺成、刘焕章、邢国富、宫槐庭、孙纯仁、李捧霄等,另有拔贡19人,恩、岁贡112人,庠生不计其数。由此看出,清朝时期宁武的教育已经向前迈出了很大一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宁武府知府保谦遵章将鹤鸣书院改为府中学堂,自此鹤鸣书院才结束其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宁武县在历史上所创办之书院,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教育发展,为宁武县乃至整个晋西北培育了大量人才,铺设了良好的兴学育人之路,使“百年树人”不再是一句空话。书院载文润桑梓,文教一脉传至今。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继续汲取古人办学的文化精髓,借鉴古人办学的有益理念,振兴宁武的教育事业,使之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