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印象频道>>忻印象>>正文
文艺工作者要用优秀作品唱响时代之声
2019年10月13日 11时45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文艺工作者要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达到以德服人、以文化人的作用,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新中国的文艺战线上,山西的山药蛋派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文艺劲旅。以赵树理、马烽等为代表的老一辈作家们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运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小二黑结婚》《锻炼锻炼》《吕梁英雄传》《汾水长流》等,这些文艺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普通群众的所思所想,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成为那个时代的巅峰之作,成为我们研究山西文艺创作的经典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的文艺创作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态势,一大批作家如雨后春笋,以高质量的作品赢得了全国的关注。1978年,山西作家成一写出了《顶凌下种》,小说通过村支书老明海抵制县委潘副书记急着出典型出经验的故事,塑造了劳动人民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排斥,反映了基层群众渴望搞好生产生活的诉求,《顶凌下种》迅速成为文革后山西首个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作品;1980年,还在山西榆次市锦纶厂工作的柯云路写出了国企题材作品《三千万》,再次成为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小说着力塑造了改革开放初期,丁猛力图通过个人的努力和理想为国企改革注入积极的能量,通过进厂调研,与该厂负责人展开了一番关系国企命运、人心向背的生死较量,现在看来,改革开放已逾40年,这篇惊心动魄的小说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1980年,山西词作家张枚同创作的《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发表后,受到了谷建芬的关注,两人合作推出了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同年在首都工人体育场一炮走红,这首歌曲唱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展现出了青年一代迫切希望献身国家、献身改革开放事业、为建设一个充满朝气蓬勃的祖国贡献力量的精神风貌,那充满积极向上的词句,那轻松欢快的旋律,激励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新中国最为经典的音乐作品之一。

1984年,由柯云路创作的长篇小说《新星》发表在《当代》杂志上,这部作品被太原电视台改编为电视剧播出后,广受关注。这部反映改革的作品,以山西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原平县进行的“搭台唱戏”改革为基础,以吕日周同志为原型,塑造了李向南这一改革者形象,成为新时期改革文学的里程碑式代表作。

回顾这些金灿灿的历史,回望山西文学走过的光辉历程,我们不难看到,凡是将脚印深深地扎根于人民当中,深深地融入火热的生活当中,感受着时代的脉搏,感受着人民的欢乐喜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社会主义事业创作的导向不变,就能把好写作之舵,把好感情之舵,就能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之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等。

如何解决文艺创作的华而不实问题,解决无病呻吟、闭门造车问题,必须根治文艺创作的浮躁风气。文艺工作者必须厚植生活土壤,建立自己的创作基地和生活联系点,主动践行“走转改”,向正在发生的和已经发生的伟大历史学习,向朝气蓬勃的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者学习。

生活永远是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上世纪八十年代文艺创作出现的井喷现象是值得研究的,特别是当前活跃在文艺创作领域的新一代作家们,必须下足功夫去温习研究这一现象,那绝对不是历史偶然,是一种漫长等待和积累后的必然,就如上亿年前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在深埋于地下后经过长久的酝酿,才变成人类需要的煤炭,才能为今天的我们带来光明和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了人民作家柳青的故事,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了《创业史》,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的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能栩栩如生。试问,我们这个时代,这样的作家有没有,多不多? 我们能否创作出反映大时代大变革的伟大作品,动辄以百万字计量的巨著,动辄以书写百年历史题材为噱头的鸿篇,是否能赢得读者的瞩目,是否能够走入读者之心,是否能产生人人争相传阅的效应? 在我们每年出版的大量文艺作品中,有没有像《驿路梨花》《谁是最可爱的人》《高山下的花环》这样的精品力作?如果,我们的作品没有启蒙思想、传递温暖、透视历史的功用,那么,就值得大家反思。如果我们的作品光靠点击率和获得某项重要大奖来赢得市场,而不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不去关心时代课题、时代之问,不去关心人民的痛点、热点、难点,总是沉湎于自我写作而不可自拔,不能融于热气腾腾的生活,那么如此两张皮的作品终究要被时代所抛弃。

新时代,我们呼唤伟大的时代之声,呼唤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欢乐、心连心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有底气、有地气、有生气,这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和梦想,让我们一同为之奋斗吧!尹建增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