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旅游频道>>旅游>>正文
天柱不老 汾水长流
2017年11月05日 12时14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天柱山镌刻着他们的名字》序
□杨巨才

忠利兄编著的《天柱山镌刻着他们的名字》杀青后,我近水楼台,先睹为快。

我和忠利兄相识多年,是近半个世纪的好朋友,又有着共同的爱好,且一起在静乐工作多年。我和忠利兄是上世纪70年代初相识的,那时他已是声名鹊起的青年才俊,而我则只是个初出茅庐的青涩小伙。后来,我们一起喝汾河水,一起绿化天柱山,一个班子里搅稀稠,和衷共济,配合默契。再后来又一起做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合作十分愉快。退休后,偶尔相逢或专程拜访,我只能发发“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之慨,而他却老而弥坚,笔耕不辍,退而不休,佳作连连,时有论文见诸报刊。其专著《康子兴书法》《天下说裴》《兴县裴氏家谱》面世后,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天柱山镌刻着他们的名字》是其退休后的又一力作。忠利兄为这部书倾注了很多心血。上世纪80年代初他兼任县史志办主任时就着手准备了,至今已历时30多年。书中的革命先辈,来自全国13个省、市和山西各地,他跑了许多省市和山西多地,还跑了很多的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采访了百余名亲历者和先辈们的后代,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经过多年断断续续的博访广采,反复印证,整理编纂,终成正果。

书中入编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静乐县党、政、军、群领导,共计113人。他们曾在静乐这块热土上战斗、工作、生活,个个有血有肉,鲜活生动。书中收录照片234幅,各类回忆录、书信、证件、报刊影印件46件。有些照片属最新搜集,首次披露,是了解这段历史的有力见证,弥足珍贵。这本书真实地再现了抗战时期先辈们浴血奋战的足迹和不屈不挠、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民族气节和精神风貌。是一部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朴实无华、图文并茂的好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史学价值;也是一部鞭策后来、凝聚力量的革命传统教育教材,具有非常深远的教育意义。在一个县的范围内,如此详尽,如此全面地记录下那个血与火的年代里的人和事的书,我不敢说绝无仅有,但确实是不可多得,实属难能可贵。忠利兄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静乐县是抗战时期我党开辟的晋绥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东靠同蒲,南毗太原,西邻岚县,是晋西北地区的东大门,是保卫晋绥边区,保卫延安的前沿哨所,是抗击日寇,打击侵略者的前沿阵地。陕甘宁边区通往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边区的三大秘密交通线,其中两条就通过静乐县,静乐县是当时晋绥边区通往所辖东部各县并连接华北、东北、华东各战略区的枢纽地带。刘少奇、彭真等党政军领导和数千名抗大学生就是在静乐军民的护送下,安全通过静乐到达延安或奔赴各个战场的。整个抗战时期,静乐县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静乐这方土地是英雄的土地,静乐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抗战期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静乐县人民政府和静宁县人民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像两只铁拳,狠狠地砸向敌人,牢牢地守卫着晋绥边区的东大门。武工队、游击队,一次次粉碎日寇的封锁、扫荡,牵制了日寇的进攻势头,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静乐的山山水水到处燃烧着抗日救亡的烈火,全民抗战热火朝天,人人会唱“槐树开花碎纷纷,当兵要当八路军”,村村都有“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面。1937年,静乐县一次征集兵员两千多,充实到120师,是晋西北征集兵员最多的县。同时,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努力生产,多打粮食,支前参战,工作如火如荼。抗战时期,英雄的静乐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英雄的静乐人民坚守民族大义,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创造了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1940年8月20日,康家会战斗打响了名震中外的“百团大战”第一枪。米峪镇战斗是围困并全歼日军的模范战例。娄烦围困战是盟国记者参观团现场参观采访的战例,被国外多家媒体报道。以郝毛存、郝园脸、赵尚高、尤美富、常福仁为代表的静乐民兵英雄群是马烽、西戎创作抗日小说《吕梁英雄传》的原型。解放战争后期,静乐县是晋西北地区北上、西进、南下干部最多的县,计300余人。本书载入的革命先辈,除牺牲的知名烈士外,建国后都在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岗位上工作,其中有省部级干部22人,开国将军5人。

读罢忠利兄的《天柱山镌刻着他们的名字》,掩卷长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那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人们,无时不在眼前晃动。静乐县政协主席李永成同志说,这是“一辑沉甸甸的文史”。我觉得,这也是一份沉甸甸的问卷。英雄土地上英雄的静乐人民的抗战精神是什么?如何发扬抗战精神,发扬革命优良传统?怎样才能让“知我静乐,爱我静乐,建设我静乐”形成共识,打好扶贫攻坚这一仗?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认真总结、认真回答的问题。唯有如此,才无愧先烈,无愧人民,无愧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其实,这也是忠利兄编撰《天柱山镌刻着他们的名字》的初衷所在,其良苦用心,其拳拳赤子之心,令人敬佩。

忠利兄邀我为他的大作《天柱山镌刻着他们的名字》作序,我有点难为情。以我的能力和水平生怕狗尾续貂,而静乐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是我最亲切的怀恋,却之不恭。犹豫再三,勉强写下以上一段文字。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