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图
汾河为三晋母亲河,发源于本市宁武境内管涔山。《山海经》“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远古传说,台骀为汾河之神。台骀是一位早于大禹的大禹式治水人物,《左传·昭公元年》记载说,黄帝之子金天氏少昊青阳有裔孙,叫昧,任治水官,生了两个儿子,叫允格、台骀。台骀继父职,治理了汾河、洮河和大泽。大泽也称晋泽,经台骀治理后,人们始处太原,故又称台骀泽。台骀治水有功,受到帝颛顼嘉奖,封于汾川,为汾河之神。《水经注·卷六》:“郑使子产问晋平公疾,平公曰:卜云台骀为祟。史官莫知,敢问。子产曰:高辛氏有二子,长曰瘀伯,季曰实沈,不能相容,帝迁瘀伯于商丘,迁实沈于大夏。台骀,实沈之后,能业其官,帝用嘉之,国于汾川。由是观之,台骀,汾、洮之神也。”
公元前542 年,晋平公患病,巫师称为实沈和台骀作祟所致。不想满朝大夫,竟对实沈与台骀一无所知。恰逢郑国子产聘问晋国,探望平公病情,遂向其请教实沈、台骀来历。子产为法家祖师,知识渊博,口才极好,他即席将实沈和台骀做了演述:实沈是上古高辛氏之子,与同住旷林的兄长伯阏交恶,被帝尧迁至大夏,以参星定时节,参星是晋国的星宿,实沈为参星之神;台骀是金天氏的后代,善于治水,疏通了汾、洮(今绛县、闻喜的涑水河)水患,封堵大泽,保证了百姓的生息繁衍,被颛顼封予汾川,为汾河、涑水之神。子产所述,使晋国君臣深感佩服。
后来,晋平公为颂扬台骀治水的功绩,在国都新田古翠岭修建了中间大两侧小的三座宫殿,祭祀台神,祈祷其庇佑晋国社稷繁荣昌盛。台骀死后,其历史功德久久流传,人们立庙造碑,把他推崇为“雨神”和“雨师”。每逢农历五月十八日,汾河沿岸的许多地方都要举行传统庙会,百姓齐聚台骀庙,盛况空前,以此纪念这位“能御大灾,能抵大患,有功于民”的一代治水大师。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天福年间(936-943)台骀被追封为昌宁公,宋代又被追谥灵感元应公。
汾河
远在荒蛮上古时,洪水滔天,泛滥成灾,被授为玄冥师(负责治水的官吏)的台骀为平水患,辗转于甘肃、陕西、山西、青海等广大地区,降伏水魔,造福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地与洪水作斗争,九州涤陂,四海会同,终于以成功告于天下。从此,水归河道,众民乃生,万国为治。因为治水有功,台骀受到帝颛顼的嘉奖,被封为掌管汾州一带的地方官员,并受到当地沈、黄、蓐、姒等国家的祭祀。台骀死后,被尊为汾河之神,又称台神。后人建庙祭祀,即台骀神庙。
台骀治理汾河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汾河流域流传,专家曾对汾河流域进行了考察,沿汾河的发源地宁武管涔山顺河而下,结合各地文物普查资料,共发现五处台骀庙:从上到下为宁武台骀庙、晋祠台骀庙、太原王郭村台骀庙、汾阳台骀庙、侯马台骀庙。
宁武台骀庙
宁武台骀庙,又称昌宁公家庙,在宁武县城西南60 公里石家庄镇定河村北500 米处。据碑文记载,庙建于金泰和八年(1208),明永乐和正德年间均有重修,现存主体建筑正殿为明代建筑。坐北向南,面宽三间,进深两间,悬山顶。置五踩双下昂斗拱,明间设斜拱,龙形耍头。院内古松掩映,古色古香。殿内置阁,内塑昌宁公(台骀)像,衣冠楚楚,表情凝重,保存基本完整。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