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文君
五台山的龙泉寺汉白玉牌坊堪称佛门艺术珍品的石牌坊,但忻州还有一处建筑年代更久远、建筑工艺更精美的石牌坊,它就是位于原平市上阳武村的朱氏牌坊。

朱氏牌坊实为两座,一座是清咸丰年间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兵备道加盐运使衔武访畴,奉旨为其母朱氏所建的节孝牌坊,称为主坊,另一座称之为配坊。

武访畴是清末陕西、山西文坛官场中的一个杰出人物。少年武访畴勤奋好学,虽家境贫寒,但立志仕途,于道光壬辰年进士及第。外放相继任陕西清涧、米脂等七县的知县,以政绩卓著被擢升孝义同知,此后又知凤翔、汉中、潼州、西安府。1856年,武访畴援例加四级请正二品封典,升为陕西分巡延榆绥兵备道加盐运使衔,署理延平府、榆林府和绥德州的要务。武访畴为官清正廉明,主政陕西半省区域,所到之处兴利除弊、理喻法制,恤民生机,深得民心,被推选为全陕治能第一。咸丰初年,武母去世丁忧归里,从此放弃仕途,主讲汾州西河书院10余年。
武访畴的父亲名叫武烈,是一乡村秀才,教书为生,不料因病英年早逝,留下茅房数间、薄田五亩和孤儿寡母。母亲朱氏,28岁丧夫,含辛茹苦,教子成才。武访畴少时体弱多病,形容癯瘦,母亲劳心抚育,调护衣食。但在读书上从不姑息迁就,常常告诫:“汝父名未就而早逝,汝不可不勉成其志。”武访畴初到清涧、镇安等县主政,陕北苦寒贫瘠之地,灾害频繁,生活清苦不说,官司诉讼繁杂,劳心劳力,一身疲敝,便有辞官的想法。朱氏随任,不时开导,屡屡嘱咐,“要作清白吏,苦尽始甘来,汝应自勉之”。任凤翔知府时,祖母病重,母亲终日服侍左右,食则奉膳,寝则同床,洗衣拾秽,毫无怨言。祖母逝后,母亲扶柩归乡,不再随任,犹恐拖累儿子,其大节大孝大义之事迹为周边称颂。守节24年奉旨旌表,享年72岁。


主坊立于阳武村内,坐东向西,为四柱三间六楼结构,通高10.54米,宽11.8米,整座牌坊建在高0.96米的长方形石砌台基上。该石牌坊移分四层,重檐歇山,楼顶用青瓦铺就;明楼檐下设“圣旨”牌,次楼檐下大字板题刻“巍范”、“徽音”,当心间小字板题刻“族表资政大夫、岸生武烈之妻朱氏节孝牌坊”,另一面题刻“冰清玉洁”,额仿题刻“咸丰五年九月男武访畴谨建”,次间大字板题刻“柏舟矢志”、“竹帛流芳”,另一面题刻朱氏生平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