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旅游频道>>旅游>>正文
五寨古城
2017年05月27日 10时36分   忻州在线

作者:王文君

五寨城,明镇西卫左所堡也。嘉靖十八年(1539),总兵周尚文在左所堡基础上筑土城(同年筑三岔堡),置守备、建仓廒。后改防守,增经历、仓使各一。守备署在大东街,经历署在城东隅。

五寨城墙遗存

万历九年(1581)兵备使肖大亨扩旧址、砌城墙(同年兵备使胡来贡为三岔堡砌砖)。城周4里,每边各一里,高3丈5尺,顶宽5尺。设东、南、西三门,城垣八面建有城楼。因镇西卫有前所、中所(原名后所)、左所(今城内小东街东段及其以南)、右所、上所(河湾)五所大寨堡而得名五寨堡。万历四十八年(1620),城被大雨淋坏,防守俞昌祚率民复修。

清雍正三年(1725),以五寨堡为县城置五寨县。整个县城设置仍为镇西卫旧样。

清雍正十二年(1734),知县刘耀圭率民再次修葺,城垣遂整修完备。

城东门名之曰“捧晖”,迎旭日东升之意;南门曰“迎熏”,乃“熏风自南来”之意;西门曰“秩成”,秩者,智也、知也。

五寨城西门遗址

城外有东关、西关、南关。清涟河沿东南北三面绕流,护卫着县城。

清乾隆十三年,知县秦雄褒、县学训导王升因文庙、泮池干涸,有违礼制,就从南城门外引清涟水入城,为泮池注水。这股水经南街转十字街到西街,入文庙注入泮池,余水沿西街向西门口转流入河神庙巷水道。清流夏秋不断,给城内净化了环境,美化了街景。

城内有5条大街(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小东街),10条小巷(南部二至七道街、北部周家巷、胡家巷、皮条巷、杨家巷),城外有东关街、西关街、南关街。街道分布匀称、整齐。在城内西街李家巷口建有一座石牌坊,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为旌表候补钰州同知李尧弼妻李氏(二十九岁守节42年)所立。牌坊四柱三间,上、中、下三额坊。原十字街心建有大乐楼,东西小十字街口分建钟楼和鼓楼,均在日军侵占时拆毁。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改建了政府路、三岔路、右所路、西城壕路及新建路。县城历代屡经战火,城墙逐渐被毁,现仅留部分残迹。

武王城

在五寨县有两个武王村,有杏岭子乡前武王城村和东秀庄乡后武王城村,两村相连处,有武王城遗址。遗址四面环山,平面呈长方形,城墙依山而建,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宽约1500米,周长约8000米。城内分为南北两部分,城墙残高0.5—7米,沿城墙四周共建有六个瓮城,西面瓮城保存完好。瓮城平面呈半圆形。

建于乾隆五十一年的李氏石牌坊,坐落在五寨城内李家巷口,为旌表候补铨州同知李尧弼妻李氏立

城内的建筑集中于城南,发现有半地穴式白灰面房址等。遗址断面发现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陶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次之。在城西北发现有大片墓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从地表看发现有口大底小的方坑墓,深度可达7米以上。近年来,公安机关追缴回被盗的铜剑、铜镜和陶器等器物,经专家辨认时代属于战国——汉。

城内东南部有一窟名韩信洞。唐代武王城又称遮虏城。《资治通鉴》卷九载,唐乾符五年(878),李国昌与李克用合兵在此陷遮虏军。

三岔堡

三岔堡坐落于县城北30公里处。明嘉靖十八年(1539),始筑土墙。万历九年(1581)给土墙砌砖,万历十二年(1584)竣工。该堡原属偏头关,清雍正三年(1725)划归五寨。堡城周长4.5里,高三丈五尺,底厚三丈,顶宽一丈五尺,外墙下砌条石,高三尺,上砌城砖。此堡设东西北三门四楼(南有楼无门),各门筑瓮城。堡内设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在十字街南口建有南北相通的大乐楼,北口建有精细的木构卡手牌坊。大乐楼的前后左右约百米内有井字形小街,使整个堡内街道为四大街、八小巷格局。

五寨城清代二层小木楼

(责任编辑:李冬梅)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