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旅游频道>>旅游>>正文
“忻州”称谓 因河而名
2017年05月27日 10时27分   忻州在线

作者:王文君

忻州北城门楼

忻州的“忻”是一个不常见的字,为什么要用一个不常见的字来取地名呢?历史有记载,但也疑问不少。《元和郡县志》说:“隋开皇十八年改置忻州,因州界忻川口为名也。”《通典·州郡典》称:“取界内新(忻)川水为名。”《大明一统志》曰:“忻州,取境内忻水为名。”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说法:一说忻州因忻口得名;一说忻州以忻水得名。那么忻川水在哪里呢?《太平寰宇记》载:“忻川水在县东三十二里。”《水经注》云:“滹沱河南历忻川口,俯会忻川水,水出西管涔东山也。”《明史·地理志》:“忻州,北有滹沱河,又有忻水,一名肆卢川,自北流入焉。”《山西郡县释名》:“忻水,一名肆卢川,在州北七十里,与州南牧马水合入滹沱河。”由此可见,忻州因忻水而得名。

那么忻口又是因何得名呢?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

《魏·土地记》记载:“汉高祖至平城,为北军所围,用陈平计得脱,还师而南,六军欣庆,开口而笑,故名之忻口。”这段史实说的是汉初著名的“白登之围”。公元前200年,世居蒙古高原的匈奴部族南下进攻大汉,联合韩王信的叛军,迅速攻取雁门关,占领了晋阳(今太原),并挥师继续南进,严重威胁到汉朝的都城西安。汉高祖刘邦亲率30万大军出征匈奴,汉军进入太原郡后,连连取胜。刘邦不听谋士劝阻,轻敌冒进,追击到平城(今大同)时,被匈奴40万大军围困在白登山(今大同市东北)一带。当时正值隆冬,朔风猎猎,天寒地冻,汉军孤军深入,粮草不继,将疲兵困,被匈奴围困了整整七天七夜,没吃没喝,死伤无数。危难之际,谋士陈平重金贿赂匈奴单于的老婆阏氏,匈奴大军才网开一面,已毫无战斗力的汉军得以仓皇南撤,直逃到忻口方才转危为安。这时神经绷得紧紧的刘邦才开颜而笑,欣慰自己未遭全军覆没、灭朝灭国的厄运。笑口就是“欣口”,因“欣”通“忻”,所以该地被称为忻口。忻州之名也由此而生。

《魏·土地记》这个说法,疑点较多。其一,本意是“欣口”,为何不叫“欣州”?这样既意思明了,而且富有纪念意义。为何找一个生僻的、唯一用于地名的“忻”字来通假呢,说法牵强。其二,此次战役,刘邦大难不死,应该纪念。那么为啥不在刘邦自己当政时改这里为“欣县”,而在700多年之后的隋朝才叫忻州?明万历年间《忻州志》的编撰者杨维岳说:“旧制:汉高祖脱平城围至此,六军开口欣笑,故名。考沙河名忻水,发源于崞,经流于忻,隋因以名郡。此为郡北要塞,故名忻口耳。平城至此五百里,何始笑哉!以笑为忻口,甚谬,今正也。”杨维岳的说法是:忻州之名是由忻水得来的,忻口是忻州城北面一个重要的隘口要塞,所以才叫忻口。也就是说,先有忻水,以忻水取名忻州,后以忻州取名忻口。以前史籍中说是因为汉高祖在此“开口欣笑”而得名是猜测和臆断。这种说法,符合古代地名谥法,忻州的“忻”来源于河(地)名才符合常理。但毕竟高祖皇帝兵败塞外,仓皇撤军,途经这里是事实。至于是否在人困马乏之际开口大笑,就不得而知了,只是为忻州之得名平添了一个故事。

(责任编辑:李冬梅)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