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山西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在太原举行工作会谈,省旅发委和11市旅发委同时揭牌。这标志着,山西将从旅游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入手,着力打造精品线路,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大力拓展“旅游+”,积极发展全域旅游,进一步加大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力度。
山西做好旅游产业,离不开文化的渲染,需要大批文化工作者深入到各个旅游点,挖掘那里的文化内涵,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为旅游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讲好山西自己的故事。正如楼阳生省长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强调:“文化旅游产业,嵌以灿烂深厚的历史文化,配以壮美俊秀的山河,更是魅力无限。”
山西本身就是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看什么?就是要从那些传说、典故中看中华文明的起源、看山西的厚重人文。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山西就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但是,这样悠久的一个文化,长期以来只是口耳相传、失之于野,没有形成系统、周全的文化资料留存。因此,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把山西故事讲好,离不开专门的队伍。重点是建设好三支队伍。
一个是导游队伍。好导游是旅行中的“导演”。好导游必须学养深厚、视野广阔、善于协调。好导游,既能把凝固的历史讲鲜活,又能赋予自然风物一些生动的联想,调动游客的兴趣,活跃旅游中的气氛。要通过开展“最佳人气导游”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发现一批有潜质的导游,充实到培训导游的师资队伍中来,培养更多的会讲故事、能讲故事的导游。通过导游队伍,把山西的历史、人文、山河表里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来山西投资旅游、宣传旅游。
另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地传统文化的承载体。内容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在旅游中展示一些非遗的文化产品,能够让游人更多地领略旅游地的风土人情,引发游客的情感认同,产生互动效果。如果把各种非遗活动表演安排妥当,也能较好地解决旅游中白天转、晚上看的问题,把游客更多地留在当地,带动消费。
中国民俗重乡情,在乡音基础上形成的戏曲,很容易勾起游客的参与热情。山西有着“中国戏曲艺术故乡”的美誉,临汾地区的蒲剧、晋中一带的左权小花戏、忻州一带的二人台等,都是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小戏,在当地很有市场,也容易走下舞台和游客实现互动。我们在旅游地开展一些小戏种的演出活动,不仅可以弘扬民俗,而且有利于扩大小戏种的吸引力,让更多的人投入到保护地方小戏种的行动中来。
再一个是演艺队伍。这几年,山西文化事业发展迅速,一批优秀精品剧目,如《解放》《一把酸枣》《粉墨春秋》《立秋》《傅山进京》等相继登上舞台,斩获国家级各项大奖。这些剧目深受观众喜爱、市场反响热烈。但是,这些精品剧目,并没有深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普通观众欣赏。我们可以尝试把这些优秀高雅的精品剧目,放到游客较多的大型景区进行表演,这样既能达到传播三晋优秀文化的目的,也能给剧团增加一些票房,达到多赢的效果。有这样一批优秀的演艺队伍,我们就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更多地用市场推广。我们没必要非要煞费苦心地复制什么“印象”系列、“又见”系列,而是用现有的艺术作品,来招徕更多的观众和游客,这样不也是一个以戏养人的好办法么?
有人才的地方,就容易形成“虹吸效应”。只要我们壮大旅游人才队伍,培养一批讲好、演好山西故事的艺术工作者,就一定能带动山西旅游走出山西、走向世界!乔永胜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