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艺新空间向外扩展,芜湖鸠兹小镇内,上海街艺音乐组合正在演出。文汇报记者 孙彦扬摄
“平常多听我们安徽的庐剧,今天是第一次现场听沪剧,这么有意思。”安徽芜湖的鸠兹小镇,77岁的芜湖本地人郭金芬正和她的姐妹团一起游览。她们退休后是这里的常客,但发现小镇与往常有些不同——园子里挂起了上海民营院团表演的提示牌。她们走过栖凤塔,经由戏曲广场走到凤媒桥前,看到上海街艺人正在表演具有安徽元素的歌曲《女驸马》,再走进附近160余年历史的梨园堂,密檐斗拱下的徽派回形戏楼内正在上演经典沪剧现代戏《深秋的泪痕》,姐妹花们赶紧入席听赏。
另一边,芜湖人汪自慧带着8岁的女儿也徜徉在沪剧中,“孩子自己循声过来的,她平常在村里跟着老人听很多庐剧,自然对戏曲很关心。她说虽然听不懂沪语,但感觉好听,能沉浸其中。”这对母女告诉记者,还要去不远处李经方故居里看看沉浸式音乐剧《小城之春》。
“2025上海优秀民营院团获奖剧目赴长三角(安徽)等地巡演”上周末于安徽芜湖启动,三场上海专场演出在芜湖鸠兹小镇上演。此外,多个沪剧团将于今起至11月8日在江苏太仓大剧院联袂驻场演出。此次沪皖携手,进一步打通两地文化合作通道,深化长三角区域文旅协同发展,推动文化资源高效流动与共享。
观众偏好“有文化底子”的作品
徽派建筑群中有了上海味道,上海文慧沪剧团带到芜湖的折子戏里,既有传统老戏《阿必大》的古朴折子,又有来自异域的《断线风筝》片段,更有经典现代戏《深秋的泪痕》的动情故事。满座的观众席表明,沪剧在安徽当地受众里依旧适配。上海文慧沪剧团团长王慧莉告诉记者,今年特意选取了与江南文化同源的经典折子戏,尽可能通过艺术表演消除地域隔阂。
剧场外,街艺团队也准备有序,“这次特意排了一支跟安徽黄梅戏有关的曲子《女驸马》,也有民乐相结合的《一剪梅》等曲目,是为了应景古镇的民俗氛围。”本就是安徽人的街艺歌手杜烁辰告诉记者。“面对市场的丰富供给,演艺内容上需要从历史文化题材中发掘更多,观众对民俗、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可能比过去更有兴趣,这一点特别是在95后观众身上体现出来。”上海开心麻花董事长汪海刚如此观察。
而鸠兹小镇亦承接住这份文化需求,“要有文化底子”成为演艺作品与小镇共同的内在诉求。芜湖鸠兹演艺小镇营销总经理欧思佩告诉记者:“小镇承载目前全国最大的徽派建筑群,文旅演艺开发偏好非遗技艺、传统文化等相关内容。其实游客都喜欢‘新、奇、特’,只不过他们愿意更近距离、更身临其境地观赏,想看到更真实的表演,有更震撼的体验,我们跟上海院团在场地、演员、演出内容与形式上碰撞出新的火花,努力打造原创品牌。”
从多元空间看演艺文旅新消费
继广富林老宅后,上海现代人剧社的沉浸式音乐剧《小城之春》再次选择百年院落。李经方故居的庭院可谓四通八达,观众随时可进入戏剧。上海现代人剧社艺术总监张余透露,“为适配故居场地,剧组专程调整《小城之春》的舞台布置,让剧情与场地更好地融为一体。文旅融合的关键在于实现文化内容与旅游体验的双向赋能。”
演艺新空间一直在向外扩展,商场、书店、古镇等生活化场所处处可演艺——记者看到,鸠兹小镇尽最大可能展开不同空间:梨园堂中有观赏的坐席,李经方故居自成沉浸式观演的环境,街艺表演的环境能够随时与观众互动。
空间的多重样态实则展示出观念的转变:要让戏剧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就需要思考演艺在文旅商融合中扮演什么角色。“宽幅的商业模式,是城市演艺要向文旅演艺学习的,戏剧与其他业态的横向融合已经在路上;而文旅演艺这些年也在学习城市演艺的长处,即如何精致地讲故事。”汪海刚说。
古镇作为城市更新的一部分,也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新消费”,演艺即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用欧思佩的话来说,就是要“让游客开开心心地来,再开开心心地走”,“有坐席观赏,亦有步移景换;有两三人互动的街头演出,更有上百人参与的小镇大巡游。这都是为了构建更多维度的文化体验场景,实现从单一观演到复合型文化消费的升级。”(文汇报记者 孙彦扬)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