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在公路上驰骋如飞,也能在水中纵横如舟,这不是梦想,而是现实中的水陆两栖汽车。
1480米!22分钟!不久前,奇瑞旗下捷途纵横G700至尊航行版越野车横渡长江的视频刷屏,水陆两栖汽车再次引爆关注度。近年来,从比亚迪仰望U8、东风猛士两栖越野到奇瑞捷途纵横等,国内外有20多家车企都在开发水陆两栖汽车。那么,车企缘何热衷于研发水陆两栖汽车?水陆两栖汽车的研发取得了哪些进展?市场前景又如何?
新的增长点和营销看点
水陆两栖汽车,正在成为市场上备受关注的新宠。
“纵横G700至尊航行版依靠车尾两个专门配备的推进器来实现水中航行,每个推进器功率达15kW,峰值功率可达18kW,转速高达每分钟9000转,总共可产生3000N的推力。”奇瑞汽车相关人士介绍,这个推力相当于可以乘坐7~8人的快艇,而且捷途纵横G700车重3吨,这个推动力可以让其在水中稳稳航行,水中行进速度能做到时速7公里,行驶时长也在40分钟到1小时左右。
“汽车技术创新是提升品牌力的关键。”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认为,无论是近年来日益升温的飞行汽车,还是水陆两栖汽车,都是汽车技术创新的产物,也是未来汽车向全天候、立体化智能出行空间演进的成果。水陆两栖汽车融合了汽车与船舶的一些核心技术,成为车企技术开发实力的载体。无论是此前比亚迪“轮辐叶片与悬架摆臂联动转向”的专利申请,还是奇瑞的“纵横方舟技术”,都展现了良好的实用价值。
韦福雷指出,随着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市场进入存量博弈阶段,车企急需寻找新的差异化竞争赛道。而飞行汽车、水陆两栖汽车的出现,为汽车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量,这不仅拓展了电动汽车的使用场景,更为电动汽车行业开辟了“全地形”发展的新赛道,也有利于车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掘差异化竞争优势,培育新的增长点。
“这也是一种营销破局。”在汽车行业专家杨岩(化名)看来,传统的汽车营销往往聚焦于产品功能,而在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这种营销方式正逐渐显得乏力。车企开始将目光转向场景叙事,通过构建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引发情感共鸣,从而提升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数据显示,每年因城市内涝导致的全球车损达200亿美元,普通车辆“涉水即瘫”的痛点亟待改进,两栖汽车则弥补了这一痛点,也展示了在城市应急救援中的实用价值。同时,随着近年来户外经济迅速崛起,自驾爱好者对专业车辆及装备的需求日益增长。通过水陆两栖汽车“一车抵达无人之境”的场景营销,有望切入万亿元级户外装备市场,在实现从技术特长到消费场景转化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多层面的政策导向对车企的市场布局起到日益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刘瑞向记者表示,加强水陆两栖救援装备研发,在多项政策中皆有出现,这为车企提供了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也客观存在,从国内情况看,从长三角、珠三角到众多地区,皆有水系、水网,多种运输、接驳需求,叠加日益增加的东南亚热带雨林国家的地形适配需求,有望形成“本土+出海”的双增长极。由此,车企开始积极布局水陆两栖车。
从“应急浮水”向“深度涉水航行”演进
从国内到国外,水陆两栖车的开发逐渐走向成熟。据介绍,捷途纵横G700至尊航行版配置2.0T双电机插混系统、空气悬架+CDC可调阻尼减振器、华为乾崑ADS 4辅助驾驶系统等,百公里加速4.6秒。其能在水上航行,是因为其搭载了“纵横方舟技术”,该技术结合了汽车和船舶技术,涉水部位借鉴船舶级防锈技术,并配备了涡轮推进器。
新能源水陆两栖汽车比亚迪仰望U8,采用的是“浮水模式”,具备IP68级防水的“三电”系统以及精心设计的车身密封技术,使得车辆在落水后仍能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在水中,其独特的扇叶状轮毂转动时,能够像船桨一样,为车辆提供划水动力,辅助车辆在水面上前行。同时,四轮独立扭矩控制技术让车辆在水中也能实现灵活转向,宛如一艘灵活的小船,有效提升了车辆在水中的操控性能。不过,据称仰望U8的浮水功能并非为了让车辆主动进行水上航行而设计,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极端场景下的安全冗余配置,为驾乘人员在意外落水时提供宝贵的逃生时间。其适用场景主要局限于平静的淡水环境,并且持续时间大约为10分钟,行驶速度也被限制在较慢水平。
作为专业越野SUV的代表之一,长城坦克300在涉水性能上也有设计。其官方公布的理论最大涉水深度达700毫米,这已经足以应对大多数野外遇到的河流、积水路段。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经过专业改装升级(如加装高位涉水喉),其涉水深度更可提升至900毫米。这得益于其优化的车身密封性、合理的发动机进气口高度以及可靠的电气系统防护。
“其实,国外也有一些水陆两栖汽车产品。”杨岩表示,这些水陆两栖汽车技术上的共同特点,是从“应急浮水”向“深度涉水航行”演进。为此,现代水陆两栖车在车身接缝处广泛采用高分子密封胶条,防止水浸入车内。车门、车窗以及后备箱等部位的密封胶条,经过特殊设计和工艺处理,不仅能够承受车辆在水中行驶时的水压,还能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密封性能。而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等部分,防水标准更是要达到IP68级,才能够在1米深的水下浸泡长达1小时而不损坏。“只有不断推动技术进步,水陆两栖汽车才能走进百姓生活,为出行生活添彩。”他说。
即将走进商业化临界点
对于水陆两栖车的市场前景,杨岩认为,水陆两栖汽车潜在的应用场景较多,但必须结合市场需求持续推动技术演进,才能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目前,水陆两栖汽车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产品的性能也尚未达到陆地、水上皆能自由行驶、快捷如飞的状态,仍然属于短时间内应急应用范畴。总体上看,水陆两栖汽车尤其是水上航行部分仍有明显短板和较大潜力。
“作为新生事物,水陆两栖汽车具有良好前景,也正在逐步接近其商业化临界点。”刘瑞表示,应急救援、科研探险、观光旅游等多元化应用场景,决定了水陆两栖汽车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同时,追求消费升级的自驾爱好者是水陆两栖车的潜在消费者。“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逐渐降低,水陆两栖汽车有望逐渐走进千家万户。”他说,已经有研究机构预测,水陆两栖汽车即将走进商业化临界点,迎来一个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时期。
“建立健全法规标准、降低成本,是水陆两栖汽车发展的突破口。”刘瑞指出,在法规标准方面,水陆两栖汽车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其兼具汽车和船舶的双重属性,在身份认证和监管方面存在双重标准的难题。目前,水陆两栖汽车驾驶员相关的汽车驾驶证与船舶驾驶证如何协调的问题尚未解决,水陆两栖汽车的安全标准、上路许可、水上航行登记等方面,也缺乏明确统一的法规规范。而且,不同地区对于水陆两栖汽车的管理标准不一,导致相关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刘瑞建议,建立跨部门的协同监管体系势在必行。多领域主管部门需要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制定水陆两栖汽车的相关法规和标准,明确车辆的身份认证、安全标准、上路许可、水上航行登记、驾驶员资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在降低成本方面,刘瑞表示,目前水陆两栖汽车的成本居高不下,成为阻碍其大规模普及的一大难题。一些车企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技术创新、建立模块化平台、规模化生产的方式,来实现零部件的通用化和标准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聚焦技术和生态破局,才能推动水陆两栖汽车加快发展。”韦福雷谈道,加强产学研协同攻关,是加速技术创新的“捷径”,也是降本增效的路径之一。同时,围绕产业生态建设,车企还需要与保险机构等相关方面加强合作,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保险保障,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未来,当水陆两栖汽车真正能做到“下水不减速”之时,人们追求自由出行的梦想才会走进现实,从而拥有更好的出行体验。(中国汽车报报记者 赵建国)
(责任编辑: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