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汽车频道>>汽车>>正文
当隐藏式门把手成为“逃生隐患”,车主应该如何正确自救?
2025年10月22日 16时06分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20日消息(记者姜鹏)近年来,多品牌新能源汽车在交通事故后暴露车门无法开启的问题,引发公众对隐藏式门把手安全性的广泛关注。为何关键时刻,这类被赋予 “科技感” 的设计会成为逃生隐患?近期公布的新规对隐藏式门把手进行约束后,当下采用隐藏式门把手的车辆如何应对,消费者又该掌握哪些自救方法?

关于隐藏式门把手的那些事

事实上,隐藏式门把手最早被超级跑车发扬光大,包括迈凯伦MP4-12C就曾采用过,成本也高于传统机械门把手。在特斯拉2014年推出Model S车型后,隐藏式门把手,尤其是隐藏式电子门把手被更多人所认知和了解。

随着电动化快速发展,很多高高在上的配置得到下放,其中就包括隐藏式把手。相较于传统机械式门把手,隐藏式、半隐藏式门把手凭借提升车身美观度、降低行驶风阻、解锁更快等核心优势,快速成为新能源车的主流设计,包括特斯拉、极氪、智界、小米、阿维塔等一些车型都采用了这种设计。

隐藏式车门把手是一种与车身融为一体的汽车门把手设计,通过按压、电控或触控感应等形式实现开关,主要分为杠杆式(物理按压弹起)和电控弹出式(电机控制开关)、触控感应式等类型。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虽然门把手看似是一个物理的“跷跷板”,但其本质还是由电所控的电子外门把手。

由于隐藏式门把手复杂的结构和对电信号的高度依赖,使其失效概率显著高于传统机械门把手。有新势力品牌工作人员向央广网记者透露,事故中车门难开启的核心原因,在于碰撞可能导致车辆电信号中断。若车辆未预留独立的机械解锁通道,电信号消失后,车门便会陷入 “锁死” 状态,直接阻断车内人员的逃生路径。

从目前行业来看,采用电子隐藏式门把手的车型,基本都具有内部机械开启的安全应急冗余,我们可以在很多车的门板上找到机械的拉环。

而隐藏式电子门把手的外开机械冗余,在行业内并不普及。有业内人士盘点,包括特斯拉在内的10余款产品仍不具备外开机械冗余。以2024年为例,上述车型的全年销量达到近100万辆。

但隐藏式门把手就不安全吗?也并不完全是。相关车型内部人员介绍,车企在开发隐藏式门把手时是符合国家标准的,但之所以后期出现问题,其实是由于事故的不确定性决定的,尤其是有些严重超速的碰撞,使得之前在日常时速下的冗余没起到作用,在这个时候,如果增加机械拉线,是能够再多一重保障的。

这个保障也并非绝对有效,例如之前有事故发生时,配备外开机械方案的相关车型在碰撞后,由于车身变形,其车门也未能正常打开。

所以,驾驶过程中的安全驾驶是一切安全的前提,其次是在法律法规上强化要求,在安全保护方面带来更全面的方案。

新国标即将推出

2025年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就《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及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修改单公开征求意见。

新规明确提出两项关键要求:一是全面禁止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设计;二是要求每个车门(尾门除外)必须配置机械释放功能,且操作空间不得小于 60mm×20mm×25mm。

该标准拟于 2027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从生产源头提升车辆事故救援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碰到问题如何自救?

距离新国标实行还有一段时间,对于目前已上路的搭载隐藏式门把手的新能源车型,如何实现驾乘安全?

有自主品牌相关碰撞试验研发人员向央广网表示,车主虽无法改变车辆设计,但可通过掌握科学的自救方法,在事故发生时争取逃生时间。该研发人员进一步透露,事故后的核心原则是 “快速、安全撤离”,避免二次事故造成额外伤害,具体可遵循 “三检查、一撤离” 流程。

步骤 1:优先检查自身状态,不盲目移动。

若意识清晰、肢体可正常活动,先缓慢活动手指、手腕、脚踝等部位,确认无严重骨折或剧烈疼痛。

若出现头晕、视物模糊、肢体无法活动等情况,切勿强行移动,应留在原位大声呼救,等待救援人员到场。

步骤 2:评估车辆环境,做好安全预警。

若车辆停在车道内、弯道等视线不佳路段,第一时间打开双闪灯,提醒过往车辆避让。

若车辆未熄火且自身状态允许,立即熄火,防止车辆起火或意外移动。

步骤 3:尝试多途径逃生,破窗需讲方法。

若车门可正常开启,优先从靠近道路外侧的车门撤离(如右侧车道从右门撤离),避免横穿马路。

若车门变形无法打开,转向车窗逃生:能电动降窗则直接降窗爬出;无法电动操作时,使用车内安全锤对准车窗角落(角落受力点小,更易击碎)敲击,击碎后用衣物包裹手部清理玻璃碎片,防止划伤后再爬出。

撤离车辆后,需将人员转移至距离事故车 50 米以外的安全区域(如人行道、护栏外侧),切勿在现场停留围观或争论责任。同时及时拨打 122 交通事故报警电话,若有人员受伤需同步拨打 120 急救电话,等待专业人员处理。

需要提醒的是,每一个正确的自救动作,都是守护生命的关键。掌握这些知识,既是对自身安全的负责,也是对家人与他人的保护。

对车企而言,“安全为先” 始终是不可动摇的首要原则。只有守住安全底线,将用户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才能共同推动整个行业实现长远且健康的发展。

(责任编辑:蔡文斌)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