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市卫计委把本系统健康扶贫作为保障“1661”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有力抓手,结合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工作实际,出台了《忻州市卫生计生委健康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对全市137967户342986 名贫困人口进行逐乡逐村逐户摸底排查,建立健康扶贫分类建档信息库,精准确定医疗保障扶贫对象。在此基础上,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救治,积极推进针对医疗保障扶贫对象实施的四类精准扶贫项目建设,做到精确到户、精准到人。
精准推进医疗保障扶贫项目建设。建立医疗扶贫“绿色通道”,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将新农合门诊统筹覆盖所有贫困地区,扩大门诊大病报销范围,门诊慢性病补偿比例提高10 %,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补偿比例提高20%;参合扶贫对象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只需交纳门槛费,基本医疗费用新农合全额支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孕产妇在县域内实行免费住院分娩,贫困精神病患者住院费用补偿比例提高到70%,降低医疗保障扶贫对象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由10000 元降到5000 元,报销比例平均提高2-3 个百分点;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先期选择20种大病实行单病种付费,将新农合补偿比例提高到70% ,个人支付比例降至10%,并免除其中的13 种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费用。
精准推进公共卫生扶贫项目建设。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为50 岁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体检,到2018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签约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向贫困地区儿童、妇女免费提供营养包、遗传代谢病和听力筛查、宫颈癌筛查等妇幼卫生健康服务;实施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治,普及健康知识宣传,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创建;注重增强扶贫“造血”功能,开展护工培训就业,到2020 年,免费在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中培训就业1 万名护工(护理)人员,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提高贫困人口就业技能。
精准推进卫生体系扶贫项目建设。完成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利用中央、省、市级投入,以建立30 分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圈为主要原则,至2020 年底实现贫困地区标准化卫生院(室)全覆盖,保证偏远小散村落居民就近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远程医疗为核心,重点支持县域内发病率和近三年县外转诊率排名前五位的疾病病种对应科室的临床专科建设;全市三级医院与贫困地区县级医院、二级医院与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建立稳定持续的一对一帮扶关系,快速提升贫困地区县医院管理能力。
精准推进卫生人才队伍扶贫项目建设。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卫生人员岗位培训;从大力提高贫困地区乡村医生待遇入手,对长期在贫困地区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教育培训、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梁春晓)
(责任编辑: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