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如何将城乡边界化为共富纽带,从阡陌农田到智慧新城,从江南水乡到产业高地,用城乡融合的先行实践绘就共富幸福画卷。4月17日-19日,来自全国21个省份的近200名媒体代表齐聚禾城,走进各县市区采访美丽乡村、产业经济,用笔触描绘嘉兴城乡融合的蝶变。

阳光洒落,鳞次栉比的厂房屋顶上一片片光伏板泛着蓝光。海宁尖山新区,是百亿元级工业强镇,也是全国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区”。4月18日,采风团走进海宁尖山,去探访那隐藏在绿色能源背后的发展“密码”。

通过城市绿色观景台,采访团成员们得以在空中观景平台俯瞰尖山全景,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不远处,风力发电机的巨大叶片也在悠悠转动。这一光伏发电与风力发电协同运作的景象被毫无保留地尽收眼底。

在尖山,企业屋顶安装光伏已成为“标配”。如今,已有 232 家尖山企业积极响应号召,成功安装光伏发电设施,数量占到了全部工业企业数量的74.1%,铺设面积占区域屋顶总面积的比例更是突破70%,全年发电量超4.06亿千瓦时,在全国同类工业园区中遥遥领先。


海宁尖山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基地以源网荷储“四维联动”,破解新能源痛点,成为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窗口。在“源”侧,推动分布式光伏积极发展;在“网”侧,电网升级进一步加快,实现309个台区智能融合终端全覆盖;在“荷”侧,空调、充电桩作为可调节资源被接入控制大脑,在企业开展“供电+能效”服务;在“储”侧,集中式与分布式、电网侧与用户侧互济,先后建成省内最大的独立储能和用户侧储能,总容量突破7万千瓦。

此外,借助“源网荷储一体化协调控制平台”这一强大的数字化中枢,对“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四侧资源池进行全面且深入的聚合与分析。通过精密的数据运算,该系统能够依据实时变化的能源数据与实际需求,自动生成精准且高效的调节策略,调控各侧资源。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让“捉摸不定”的新能源变得更加可预测、可调节。

在市场机制创新方面,尖山同样成绩斐然。为推动绿电交易更加高效,积极试点新型电力交易产品,勇于探索绿电交易的全新模式。不仅大力推进绿电绿证交易,为绿色电力的流通和价值实现搭建桥梁,还创新开展全国首次分布式新能源保安全促消纳市场化交易、出具浙江首张绿色电力消费核算清单等举措。
作为我国首批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全省县域规模最大的光伏行业集聚区,尖山在绿色能源的助力下,正向着更加清洁、高效、可持续的未来大步迈进。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