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事关我国重大战略发展。它既是实现人才自主培养的需要,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对个体成长具有奠基作用。在这一阶段为学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关键,对关键领域能否涌现大量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实践中,既有对“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否影响教育公平”的质疑,也有“掐尖盛行”“培养割裂”“师资不足”等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笔者认为,基础教育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奠基,关键是要解决“面向谁”“如何识别”“如何培养”“如何支持”这四个核心问题。
早期培养要面向所有学生
基础教育鲜明的基础性特征决定了早期培养须促进所有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关注所有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的均等机会。实际上,创新素养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虽然有层次和类型的区别,但每个人的创新素养都是可以培养的。过早地依据一定标准限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的范围,可能会造成一些具有创新潜能但未达到选拔标准的人才流失。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面向所有学生,对基础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基础教育要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个性和天赋的基础上开展适合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质是推进面向所有学生的因材施教,这也是高质量教育公平的体现。
探索多样动态的全链条人才识别体系
人才识别的标准是多样的。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才识别不是按照统一标准对学生进行分层筛选,而是强调依据不同标准发现不同领域人才的创新潜能,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因此,我们要组织相关力量进行系统研究,确立基础教育阶段不同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识别标准。
参与识别的主体是多样的。区域和学校可以依据国家政策,结合本区域或本校实践,形成完整、适合的中小学人才识别流程和机制。要充分关注学生自己、教师和家长的“发现”,他们对个体创新潜能的判断虽然偏于感性,但往往更真实可靠。
识别是“由粗到细”的动态调整过程。基础教育阶段人才识别不能“一次定终身”。对人才初次识别要“粗”,放宽标准和要求,给予最低的门槛要求和最广泛的识别范围。此后,在学生持续学习中通过过程性评价逐渐细化,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具体路径进行更为准确的判断,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出”或者“换道”,为学生在最适合的发展方向上提供最有力的支持。识别要贯穿小初高全链条,个体创新素养发展在时间和速度的表现上存在显著且难以预测的差异,因此,根据小初高不同阶段人才发展特点建立相应的识别机制是关键。
构建适合不同类型人才成长的贯通培养体系
任何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首要任务都是将对学生的志趣培养始终贯穿在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强化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正确人生观的促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坚持不懈等意志品质的塑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社会、家庭与自我的关系,明确“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成为这样的人”。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要以宽广精深的贯通课程体系为载体。中小学既要探索面向所有学生的宽广多样课程建设,高质量地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合理开发可供学生选择的多学科、多领域的校本课程,为每个学生终身发展打下深厚根基,又要构建面向部分学生的领域精深课程,包括学科进阶、前沿研究、基于真实问题的深度研究课程等。学校要在遵循国家课程政策、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构建逐级进阶、有序递增的贯通课程体系,决不能简单将“提前学”“知识下放或前置”作为贯通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融通有序、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主阵地。教师要设计整合融通的教学内容和有序的教学活动,以富含价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富有挑战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以具有进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有证据、有逻辑的推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和结构化思维的培养。此外,如何借助技术赋能,探索突破时空限制、给予学生更大自主的个性化学习和实践探索的机会,是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有待突破的重点。
以“政策—资源—研究”的支持作保障
加强政策引领。期待国家层面制定并完善相应政策,凝聚共识,给予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政策支持,鼓励中小学和区域开展相应的实践探索;同时,通过制定适合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才识别及培养指南,为区域和中小学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践引领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资源整合转化。要破解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师资匮乏”难题,既需要对早期培养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和推进落实,又要求区域和中小学校在积极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师资的同时,不断完善本区域本校教师研修、评价和激励机制等,促进在职教师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研究与探索。当前,不少城市学校越来越重视充分挖掘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场馆等社会资源,将其转化为适合本校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有益助力。对农村学校而言,如何提高人才培养意识,充分挖掘区域资源、借力数字资源潜力来促进本校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则成为重要突破口。
加强中国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研究。当前相关研究大多源于国外,且主要聚焦高等教育。因此,如何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特点、探索中国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特点和培养规律,便显得至关重要。
(作者:杨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