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民生>>正文
他,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
2019年07月13日 11时26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记定襄县蒋村乡史家岗村驻村工作队员姚晓伟

姚晓伟,男,汉族,1972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1990年1月参加工作,2015年8月任定襄县史家岗村第一书记,2017年8月转任定襄县史家岗村驻村工作队员至今。

2015年8月,他作为定襄县农技推广中心的技术员主动申请到蒋村乡史家岗村担任第一书记。史家岗村属边坡丘陵地区,去之前姚晓伟就听说这里贫困户多、村内发展落后等。可当他到了史家岗村后,遇到的困难远比他想象的困难多。全村老年人居多,不适合高强度劳动。面对资金紧缺、没有技术的村民,姚晓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反复探究着精准脱贫之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姚晓伟通过各种渠道多方打听,得到了这样一个消息,杭州有一家公司专门收购蚕茧。为村民脱贫问题一直犯愁的他犹如得到一剂良药,他马上找到县农委的领导和果树站的专家,寻求他们的帮助。姚晓伟与原蒋村乡下东留村第一书记闫娜和大坡村第一书记闫子彦以及这三个村的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行自费去杭州考察。

从杭州回来,他们带回的不仅仅是桑树的树苗,还有与杭州公司签订的收购协议。面对如此良好的商机,村民们却不太感兴趣,姚晓伟又犯难了,开始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一位老农民对他说:“不是我们不想做,是这个事情从来就没有做过,万一做不成怎么办,我们穷怕了。”

如何才能让村民改变种植原有农作物的习惯而种桑树?这个巨大的难题摆在姚晓伟的面前,他意识到,只有解放党员的思想,才能解放全村人的思想;只有解放全村人的思想,种桑养蚕的项目才能搞成。他找到村里的支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经过促膝长谈,村支书理解了他的想法,又把全体党员召集回来进行座谈,达成一致意见。经过努力,村级活动场所建起来了,组织生活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村里党员、干部的面貌焕然一新,干事热情空前高涨。

看到时机已成熟,姚晓伟向全体村民耐心解释养蚕的发展前景。养蚕种桑项目,既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还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等种植规模达到5000亩,杭州公司便可在定襄县建厂,发展蚕丝深加工。本项目中大叶桑可作为园林景观树种,春季发芽早、秋季落叶晚、观赏期长,固土能力强,还可以开展农业观光旅游。从经济效益上讲,一亩桑田能生产蚕茧100-150斤,按现行市场价格每斤80元计算,亩收入8000-12000元,比种植传统玉米收入翻了好几倍。

在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史家岗村的养蚕种桑计划得到了有效实施。史家岗村也由原来一个贫穷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农业村转变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由技术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先进农业村。全村现已建成230亩农桑系大叶桑种植基地和90亩杭白菊种养结合基地。第二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每亩1000元以上,预计在第三年以后收入达1500元以上,比种玉米、杂粮纯收入高出二三倍,同时还可解决本村及周边村150余人的就业问题,贫困户生产结构和收入结构得到调整,史家岗村的经济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对于史家岗村的发展,姚晓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帮助农民脱贫并不难,农民最怕的是返贫。”如果想让村民永不返贫,提高农业技术含量是关键。为此,他多次邀请有关专家和技术员来村授课,进行指导。从根本上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杜绝新贫困人口的出现。

姚晓伟在史家岗村第一书记岗位任期结束后,仍然对农村工作恋恋不舍。卸任后,他又主动要求担任史家岗驻村工作队员。如今的姚晓伟,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奔走于各贫困户之间,他说:我的目标并不大,就是想让史家岗村的全体村民过上好日子。史家岗村作为革命老村,在日寇的铁蹄下坚挺了过来,如今有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有了同心一致的全体村民,史家岗村定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本报通讯员)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