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河曲县人民法院首次成功调解一起涉企分期付款合同纠纷案件,生动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以“护企助企”与“民生保障”并重的司法实践,为企业纾困、为群众解难,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注入法治动能。这起案件不仅化解了双方矛盾,更以“审理一案、治理一片”的延伸服务,探索出涉企纠纷化解的“河曲样本”。
案件要从2021年说起:李某向某车企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了一辆价格45万元的重型半挂牵引车。去年,受行业整体下行影响,李某运输业务量骤减,资金链断裂,未能按时支付剩余24万元车款。车企多次催要无果后收回车辆并起诉至河曲县人民法院,要求李某支付20余万元车辆使用费。
看似普通的追债纠纷,却考验着司法的智慧与温度。接手案件后,承办法官李宇龙没有简单“一判了之”,而是开启“双向调查”模式,既查企业情况,又访个人情况。对企业,李宇龙仔细核查购车合同,发现条款中约定的逾期使用费用略高于市场平均价格。“企业享受了国家减税降费等政策红利,更应承担社会责任。”他约谈车企负责人王某时,既肯定其经营贡献,又严肃指出“利用格式条款加重消费者负担”的不合规性,并明确“司法建议督促整改”的刚性约束。王某当场表态立即整改,并同意对涉案金额予以协商。对个人,李宇龙了解到李某早年贷款购车跑运输,2024年煤炭行情低迷后,他尝试承包大棚转投农业,却因前期投入大、回本慢陷入经营和生活困境。“断供实属无奈,我也想诚信履约。”李某坦言。掌握双方实际情况后,李宇龙组织双方调解。最终,双方达成8万元和解协议并当场履行,矛盾圆满化解。
案件审结不是终点,而是司法服务的起点。半个月后,河曲县人民法院党组开展“回头看”,回访涉案企业并针对办案中发现的“合同条款不规范”“风险防控机制缺失”等问题,送法上门、精准指导,帮助企业完善体系。“法院不仅解决了纠纷,更教会我们如何规范经营。”车企负责人表示,目前已重新修订合同条款,并优化客户沟通反馈机制,未来将更注重风险预判与客户权益平衡。
此案的圆满解决,不仅是一次矛盾的化解,更折射出司法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价值。通过司法力量平等保护各方利益,切实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武亚荣)
(责任编辑:梁艳)